这几天,一则关于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使用率暴跌的传闻引发热议。据称,其用户使用率从 54% 骤降至 3%,主要原因直指一个词:“幻觉”。
或许这个数据并未被官方证实,但这场风波却准确地揭开了一个愈发严重的隐忧:我们正在与一类能力极强、却时常“胡说八道”的系统共处。而一旦这种“胡说八道”发生在医疗、法律、金融等关键领域,它所引发的,不是笑话,而是灾难。
人们惊觉:这不仅是 DeepSeek 的危机,也是一场关于所有大模型、所有用户,乃至整个社会的 AI信任危机。
大模型的“幻觉”,是指它在没有真实依据的情况下,编造出看似合理却完全虚构的信息。
一个药理问题,它可能编出一份不存在的研究报告;
一个历史问题,它可能张口就来一段“细节丰满”的虚构史料;
一段代码请求,它甚至可能发明出“官方文档里都查不到的函数名”。
你可能以为这是漏洞,但其实——
幻觉不是Bug,而是大模型“概率语言机制”的必然副产物。
大模型并不理解事实,它只是在语言的海洋中游泳,预测“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它不是逻辑推理机器,而是一个概率幻想师。它不在乎真相,它在乎“听起来顺”。
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
理解幻觉,必须先理解一个基本原理:
大模型是概率推测,人类是逻辑判断。
人类在认知世界时,会追问因果、建立链条、寻求确证。
而大模型,仅仅是对“语言惯性”的一种高维模仿。它只知道“很多人这么说”,但不知道“这是否真的对”。
这就好比:
你问:“我国最新税法第九条怎么规定的?”
它想:“第九条听起来像一个条款,我记得类似回答是‘纳税义务人……’,那我就照着这个风格继续编。”
如果你不具备判断能力,就可能把它的“胡编乱造”当成“权威答案”。
它说得越像真的,你越难发现它是假的。
因为,幻觉并非缺陷,而是模型能力的一部分。
这就像一位想象力爆棚的小说家,他无法保证写出来的每一页都“符合事实”,但恰恰是这种“自由编造”的能力,造就了他的创意。
想彻底消灭幻觉?那你也会顺便掐死它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真正的目标不是让模型永不胡说,而是——
像使用炸药一样使用它:在建设中掌控爆破,在关键场合加装防护。
这才是对待幻觉的正确态度。
在这一逻辑下,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多层护盾”体系来与幻觉共存、共舞。
第一层:人类的“认知保险丝”(用户防线)
策略:
保持警觉。将大模型视为“助理”,而不是“专家”或“裁判”。
风险点:
大模型语气常常自信、拟人,让人放松警惕,甚至专家也会中招。未来交互设计应主动暴露其“不确定”,而非伪装“权威”。
第二层:“AI评审团”机制(模型互查)
策略:
一个模型说的话靠不靠谱?让多个模型投票验证。GPT、Claude、Gemini、DeepSeek 各有训练差异,多问几家,看他们是否“异口同声”。
风险点:
如果错误早已在网络扩散,多个模型可能集体犯错(共识性幻觉);
时间和成本可能提高,不适用于高频场景。
第三层:限制模型自由发挥(RAG护栏)
策略:
使用 检索增强生成(RAG) 技术,给模型“定锚”:从特定知识库中找答案,而不是让它自由发挥。
优势:
将大模型从“小说家”变成“阅读理解选手”。
挑战:
牺牲了部分创造力;
高质量知识库建设门槛高;
用户易产生新的“信任惰性”,不再核实。
第四层:让模型“学会说不知道”(模型自约)
策略:
从模型训练源头,提升其“诚实度”:
意义:
这不仅是“治标”,也是“治本”。一个能自我限制幻觉的模型,才能减轻用户压力,也让应用开发者不再疲于设防。
通过高质量数据微调;
强化事实核验;
添加“不确定性提示机制”。
简单说:因为好听的胡说八道,短期更吸粉。
在当今“AI竞速”浪潮中,模型厂商最看重的,是“能力上限”“交互流畅度”“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体验感。
频繁提示“不确定”、加上严密RAG、响应变慢、回答变干巴巴——这些理性设计,反而会损害用户短期体验。
于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产生巨大张力。
我们明知道幻觉危险,却被市场逼着假装没事。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
幻觉不是孤立的Bug,而是一场系统性的认知风险。
它既是语言的幻觉,也是社会的幻觉。
它是对人类判断力的试炼,更是对媒介素养的拷问。
要驯服这头猛兽,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技术修补”,还要重构人与AI之间的协作范式与责任边界:
技术层面:发展受控生成与多源核验机制;
设计层面:将“不确定性”显性化,弱化“伪权威感”;
商业层面:兼顾增长指标与伦理底线;
用户层面:每一次点确认键前,都问自己一句:它真的是对的吗?
通往未来的路,不会由一个“完美的模型”铺就。
而会由一群理解AI局限、拥有判断力和伦理意识的使用者,和一套愿意为“真实与责任”让步的AI系统,共同筑起。
当我们能驾驭幻觉的洪流时,AI才真正成为文明的助推器,而不是信息深渊的诱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