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用三层结构 + 重点高亮 + 同步讲解,让 PRD 真正成为开发读得懂、用得上的交付物。
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场景:
“PRD 我早就发你们了啊!”
“里面都有写,麻烦仔细看。”
“为啥还来问?你们没看文档吗?”
结果,开发开工前依旧一头雾水,连核心流程都没理清楚,PRD 反而成了摆设。
实战派做法 | 潜在问题 | 典型后果 |
---|---|---|
追求面面俱到 | 信息冗余,缺乏重点 | 开发找不到关键信息 |
全靠自己写 | 缺乏双向确认 | 理解偏差、歧义丛生 |
只发文档不讲解 | 交付形式单一 | 读不懂、没兴趣读 |
缺少结构化导航 | 无法快速定位重点 | 项目节奏被反复解释拖慢 |
结果:
文档发了不少,真正消化的人却极少。
层次 | 内容 | 说明 |
---|---|---|
背景层 | 业务目标、痛点分析、立项依据 | 让开发理解“为什么做” |
需求层 | 功能描述、用户流程、用例清单 | 明确“做什么” |
设计层 | 界面草图、接口规则、数据结构 | 细化“怎么做” |
逻辑:
先有共识 → 再有细节,避免“从细节入手”导致迷失重点。
逻辑:
不是信息量大,而是信息组织得好。
逻辑:
文档 + 讲解 = 真正的需求传递闭环。
初衷 | 实际问题 |
---|---|
三层结构要求严格 | 写作负担过重,产出周期拉长 |
重点高亮标准化 | 过度模板化,缺乏场景弹性 |
每次都做讲解会 | 占用资源,开发有时反感“重复劳动” |
细节记录全覆盖 | 文档臃肿,维护成本高 |
✅ 本想“标准严谨”,结果成了“文档型消耗战”。
原则 | 应用建议 |
---|---|
重点模块深挖 | 关键流程、复杂逻辑优先详细说明 |
通用部分轻量 | 标准流程用规范链接或模板引用 |
讲解机制弹性化 | 复杂新功能组织讲解,简单改动用标注提醒 |
滚动迭代更新 | 每次项目结束复盘文档适用性,持续优化模板 |
✅ 抓重点、控投入,让 PRD 成为真正高效能交付物。
PRD 的目的是 帮助项目启动、降低理解偏差,
而不是自我感动式“写得很厚”。
写得多 ≠ 写得好。
学院派关注的是:写给谁看、看得懂没、能不能落地。
文档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在于——
它能否被团队正确消化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