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杂记(115)全然的接纳

1.

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感到教师全然的接纳,教师必须于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教师的身份只有在获得学生的接纳之后,其正当性和教育性才能得到体现。

【我曾对年轻老师说,真心的去喜欢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如果你有一丁点儿虚情假意,孩子们都能够觉察到。他们不拆穿你的虚假,是因为他们爱着老师。当老师,要配得上孩子纯真的爱。】

2.

作为教师,当时时提醒自己,“人类纯真的相互依恋之情才是遏制暴力行为的利器”。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看到孩子的辱骂与反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跳脱出对与错、是与非的简单判断,跳脱出整天憋着怎么取指正孩子的刻板角色,真正基于理解地为孩子提供帮助。

【孩子某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背后,有其深层的需求。不要着急判断,不要着急指导,把自己变成孩子,去相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真相,再去提供帮助。】

3.

所谓教育学理解,是教师看到孩子们诸多未完全成熟地方面,在他能力不足地时候,给他们提供适当地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压制他们。

【小学班级,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高压手段。但是,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却是最有害的方式。孩子们需要成长,就需要引导。高压,要么培养一批唯唯诺诺的孩子,要么培养出一批十分叛逆的孩子。只有理解孩子,温和而坚定地陪伴孩子,在他们能力不足时帮助他们,支持孩子走过那些艰难的路,孩子才能学会真正的独立。同理,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

4.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地聆听和观察。”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困难地就是站在学生地角度理解情境,然后做出教育的,指导性的行动理解程度影响着教师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范梅南说,”富有诗意的教育经验经常发生在班级中的课程经验边缘或以外,这些“意外”促使教师、学生更多地反思和自省。

【教育无小事,时时处处皆教育,绝不是一句口号。那些课程之外的教育故事,比课堂里的直接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去觉察,觉察那些细微的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练就一双灵耳去倾听,倾听那些孩子们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

5.

理解儿童,最困难也最要紧的功课。

【深有感触。】

6.

我们囿于教育是否需要惩罚地争论,热衷于讨论惩罚的底线和技术,却忽略了更加迫切的是增进对儿童的理解,对就是是差异还是偏差进行认定。在犹疑中照见自己的偏好于局限,认识并克服无意识犯下的错误,这才是教养之责的沉重与艰难所在。

【近期教育部出台文件,说明教师拥有一定惩戒权。我看到好多篇欢欣鼓舞的文章,大意都是:啊,有了政策撑腰,我们终于敢正大光明地管学生啦!我看得心惊胆战。且不讨论孩子为什么需要惩戒,亦不讨论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惩戒,只想问一句:我们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了解有多少?我们对学生的接纳与包容有多少?我们对孩子的理解与支持到底体现在哪里?在决定惩戒孩子之前,我们该做的功课做足了吗?】

7.赢得孩子合作的四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可以是帮助孩子揭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孩子听,核实一下理解得是否准确。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并不是要父母和教师认同错误的行为,也不是表达一种原谅,只是说你或者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行为和感受。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4)让孩子关注如何解决问题:问问孩子有什么办法避免类似的错误行为,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则由教师和父母提出一些建议,但必须得到孩子的认同。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做到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

【这四步,应是教师练习的基本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杂记(115)全然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