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路问事鬼神。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篇第十一⑪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就是子路,子路问孔夫子如何侍奉鬼神。这里孔夫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讲了一个顺序,讲了一个次第,由近及远。这是儒家文化非常落地的体现,有很多地方都在讲这个道理。樊迟问知,孔夫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什么叫知呢?什么样的人有智慧呢?孔夫子说:一个人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至于鬼神之事,敬而远之,我们心存敬畏之心就可以了。那远对应的是近,你要知道自己为民请命,为人做事情这是近,由近然后再及远。

《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何为仁呢?两个人以上称之为仁,在两个人以上的交往过程当中,才能体现一个人内心是否有仁德,是否有仁爱之心。同时又告诉给我们一个顺序,亲亲为大。先亲近身边的人,先帮助,仁爱身边的人,最后到泛爱众。

子贡曾经问仁,孔夫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近及远,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推行仁道的方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首先告诉我们先明德,然后再去亲民,这是顺序,这是次第,不可乱。

我们再回到这句话,子路问如何去侍奉鬼神呢?孔夫子说,先把人侍奉好,就可以了。如果人都没有能侍奉好,你如何去侍奉好鬼神呢?举例,通常我们都祭祖,如果这个人生前你都没有对他好,何谈以后的事情呢?

我们再举生活当中的例子,很多人说想要去帮助他人,可以啊,先修好自己。如果我们还没有明德,怎么可能亲民去帮助更多的人呢?那是一个假象,很多人说我要帮助他人,可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学识、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快乐,拿什么去帮助他人?次第反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本末和先后的顺序,这个不能乱,如果这个顺序乱了就会颠倒。

我们再举个例子,一个人问,说我如何能找到一个优秀的伴侣,很简单。先让自己变得优秀,自然就会遇到和我们同频的,相应的伴侣。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变优秀,就是向外求,即使求到一个好的伴侣,又如何呢?不匹配,必不长久。同样,有的人问,我想找一个好的工作,可以啊,首先得让我们自己变好,这是由近到远的顺序,当我们自己变好了,好的工作也自然就来了。

修行也同样的道理,有的人说我如何修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呢?先不要想无欲无求,先让我们当下的痛苦和烦恼变少,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我们当下的痛苦烦恼变少,一步一步修,最后欲望自然就越来越少。


比如说,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有的人说我怎么就记不住呢?我怎么不能出口成章?太远了,由近开始啊,先不用考虑出口成章,是否能理解,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实际的解决当下的困惑和问题。如果解决了问题,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接下来自然就可以记得住,因为你在不停地帮助他人,在用,就记得住了。顺序不能乱,乱了这种顺序就会让我们向外求,就会去求果,自然就会产生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孔夫子说其实很简单,先事奉好人,你知道怎么对待他人,你拿对待人的态度去敬一切鬼神,天地万物,一切自在其中。这里体现的一个诚字,一个敬字。我们如何敬畏他人,如何诚意地对待他人,我们就如何对待天地万物,乃至鬼神,没有任何区别。


儒家文化非常的务实,让我们解决当下生活当中的问题,解决工作之间的问题,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当我们知道怎样对待一个人,你就知道该怎么样对待天地万物,如此简单而已。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去思考离我们很远的事情,不要去达到离我们很高的目标。先去修好当下,按次第而行恬然进取。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接下来又说,说我斗胆请问一下关于死的问题。孔夫子又讲了一个顺序的问题,如果还没有明白生的意义和价值,怎么会知道死呢?这句话我们再延伸,生死本为一体,一体两面,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先从善恶讲起,何为善,何为恶?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比如说,有的人认为我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就是善;有的人认为如果我不能帮助他人就是恶,就不够善;有的人认为我拿了不该拿的东西称之为恶;有的人认为如果我没有给予他人更多,都觉得是恶;有的人觉得我只要没有实际性的伤害他人,就是一个善良的人;而有的人觉得如果我无意当中的一句话伤害了某个人的自尊心给他带来了痛苦或者让对方胡思乱想,我都觉得这是在为恶,所以善恶的标准每个人并不相同。

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圣贤文化之前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可是学习了一年、两年,发现其实我的思想并不够善良。我们再讲一个对立而产生的,美和丑。什么叫做美呢?什么叫做丑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对于美和丑的标准和定义并不相同。有的人觉得花很美;有的人觉得树很美;有的人觉得山很美;有的人觉得水很美;有的人就会觉得不美。

我们再来讲高和低同样的道理,每个人对于高和低的标准,定义并不相同,假设我们是一米八,低于一米八的我们就会觉得矮,高于一米八的我们就会觉得他高。假设我们的身高是一米六呢?高于一米六的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长得真高,低于一米六我们才会觉得他矮,所以都是相对而言,每个人的标准和取向并不相同。


我们再说喜欢和不喜欢也是对立的。有的人喜欢白色的衣服;有的人喜欢黑色的衣服;有的人喜欢绿色的杯子;有的人喜欢白色的杯子;有的人喜欢红色的杯子,所以一切都是对立所产生的。每个人衡定的标准各不相同,这里的关键词在于标准。

我们不断地学习圣贤文化,就是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标准,提高我们心中的善念。我们对善的标准,就会越来越高。提高我们的审美,我们对美就会越来越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目标是至善,在不停地提高我们的善念,到至善的时候就无善无恶了。善和恶是对立的,一个人如果达到至善没有恶念,没有恶语,没有恶行,自然也就没有了善恶。

我们再讲高和低,它是相对而来的。当我们的标准一再的提高,突破了高和低的概念,就没有高和低;比如说,我们对于食物,有的人说甜的好吃,有的人说辣的好吃,每个人的标准各不相同。修行是什么呢?当你吃的欲望没有了,你就破掉了这个标准,这个时候没有所谓的好吃和不好吃,饱腹即可。这就是孔颜之乐。

我们再讲回生与死。讲完了标准,是不是每个人对于生和死的概念和意义并不相同。这里孔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你知道生的价值,也就知道死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有的人为了传法布道而生,那他的死也是为了传法和布道。

我们举个例子,说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在世之时,他生的意义就是推行仁德之道,推行周礼,传承文化,生的意义在于此。死后的意义同样也在于此,他的精神他的文化,留在了那里。我们再讲一个生活当中常讲的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财富,那你就会为了追求财富而死亡。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忠烈之士,我们称之为烈士。烈士他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存在,这是他生命的意义。他的死也会因为保家卫国而死,所以生和死是一体两面,意义是相同的。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英雄人物,为了正义而生,他就会为了正义而死。

为了传法布道而生的圣贤,就会因传法布道而死。所以我们不用去考虑,死的意义和价值,不用去考虑死亡的事情。首先要由近及远,去找到我们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你有了生的价值和意义,你自然就知道了另外那一面。

我们再讲刚才我们举的善恶、高低、美丑的例子。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不断地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有了仁、道、德、忠、信,我们就知道何为善,你知道了何为善,自然就知道了何为不善,一体两面。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美,自然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当我们定义了什么是高,自然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低。


我们了解了一面,就可以知道另外一面,而我们要了解的是向上的、向善的,离我们比较近的那一面。所以找到生的意义,自然就知道了死的意义。未知生,焉知死。如果连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没有搞清楚,怎么会知道死呢?

有人说,我很担心死亡。我说为什么呢?他说担心自己身体不好,担心病痛,担心万一身体不好,死亡的时候,孩子没有人管了。然后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其实还有人担心死亡,但是他和您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人;他也担心自己的死亡,担心万一死了以后,不能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时代做更多的贡献;担心所学的东西不能再帮助他人了;担心文化不能因此而传承下去,我说这种也担心,也怕死。但是他怕死,和你的心里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同呢?这位朋友说绝然不同。我们怕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当下生存的想法和意义。

如果只是担心自己的身体,我们就会很在意,很爱惜自己的身体,越担心,越会出问题。如果一个人担心不能做更多的贡献,实现更多的价值,这个人就会努力地去做事情,去帮助他人。那生的意义在这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也就决定了最后死的意义。

《中庸》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我们去看这些古之圣贤,人在去世以后,死而不亡。这个人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思想和他做过的贡献不会消亡的,他一直都存在。故而才有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些圣贤我们到现在都在拜,都在学习,他的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季路问事鬼神。未知生,焉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