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学习就是找对方法》笔记1

走出学习误区,找对学习方法 作为老师,经常被问及的问题之一就是,“老师,学习怎么那么难?”“老师,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成绩快速提高呢?”问这个问题的既有学生,也有家长。每每遇到这个问题,我都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其实,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却总是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总是觉得学习过程“既枯燥又乏味”,在学校中“厌学”的学生比比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关键在于我们走进了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一味延长学习时间,忽视学习效率

有的同学学习非常勤奋,早上5点半就起床,晚上11点多才睡,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看书脑袋昏昏沉沉,上课昏昏欲睡,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其实早起半个小时,只是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却因此虚度了上午的4个小时,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反观另一些同学,看起来“没怎么用功,下课打球,寝室聊天”“轻轻松松”就取得了好成绩。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学习的效率。你花2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的内容,他一小时就搞定了。所以说,高效学习,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 误区二:不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 我有一个学生,在一次理综考试过程中,突然想起上一场数学考试似乎没有涂“科目”这一栏,结果非常紧张,心里一直想着到底有没有涂,于是一边默默地哭一边答卷。考完后立马问老师,老师说,没有涂不要紧,阅卷老师会帮你涂上的。

误区三:急功近利地学习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你要求自己从中游一下子跃进到学校前10名,或者英语成绩从90分一下子提高到130分,似乎也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但很多同学往往忽视这一点,过于追求学习效果的“立竿见影”。殊不知,学习是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积累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学习上,制定每次考试赶超自己,赶超前面两位同学,每次考试提高10分,每次进步一点点的策略,保持这样的学习节奏,学习就不会累,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就可以轻松地度过中学阶段。

误区四:一味追求做题数量而忽视质量 一定数量的题目练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不少同学沉迷于“题海战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所以说,做题不必太多,但一定要真正理解,明白考核方向、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并且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较少数量的题就能收到很大的成效。否则,你就只是在“记题”,而不是“解题”了。 归根结底,就是陷入了错误的学习方法中。学习成绩提高不了的真正原因,不是脑子笨,不是不用功,不是没家教,不是解题少,不是资料少,而是没有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一套非常明确、详细的学习方法。要想提高学习成绩,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关键。

走出学习误区,找对学习方法,你会发现,学习没有那么难,提高成绩,其实就这么简单。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一个故事: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30年的岁月!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飞速发展的科技让我们可以从容地面对自然界的各种挑战。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会碰到比学习更难于对付的事情,你当下苦苦纠结的事情,过一阵子再看,也许觉得不过如此,学习也是这样。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潜能,创造新的未来,重新飞翔。

第一部分学习动力

第1章  你在为谁学习

镜头一:周平的学习故事 我曾经和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周平聊天,我问他:“你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吗?”他说:“没有,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意外,所以我接着小声问他:“那你为什么觉得学习很有意思呢?”他很真诚地看着我,然后说:“真的,超哥,我真的就是觉得学习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我也不是想炫自己,再说也没什么可炫的,我就是觉得学习确实有它有意思的地方。” 我想想周平平时的表现,确实不是那种会拿学习成绩来炫耀自己的学生,自己觉得有些惭愧,于是换了一种猜测继续问:“那你觉得学习有意思,是不是因为你有什么更高的追求和理想?”

镜头二:“我”的学习故事 这是我自己上学时候的故事。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里有一种学习风气:互相比“不学习”,但最后还要比谁成绩好!说白了是一种炫耀的虚荣心在作怪,在学校表面上不学习,但自己在背地里下工夫,最后考一个好成绩,能够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 当时的我们就是这样的,在学校大家聚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聊闲天……总之是不会一起学习的,甚至还会把班里正在学习的同学叫出来一起玩,如果别人不过来玩,还会奚落别人是“就知道学习的学霸”。虽然表面如此,但我们上课的时候是绝不会走神的,并且回家之后自己会认认真真地玩命学(住校的同学会在熄灯后在自己的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玩命学),将在学校还没有完成的内容拼命找补回来,因此等到考试的时候,我们的成绩都非常好,在大家“诧异”的眼神中,我们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想法和做法确实很狭隘,很幼稚,不过在当时,由于有着“炫耀”的动力作为支撑,就学习本身而言,那时的目标是极其明确的,那时的态度是极其端正认真的。多年以后,回头想想,觉得那时的基本初衷确实有些孩子气,然而也因为那时的孩子气,使当时学习的成绩有所提升,因此把这个另类的例子分享给大家。

镜头三:钱学森的学习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老科学家——钱学森先生。

先生中学时代在北京师大附中度过,后留学美国并学成回国,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纵观他的学习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先生始终是有一种“学习的情感”支撑的——从“对学问的探求”到“对科学精神的求索”,最后到“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感,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动力”的提升,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满足社会乃至全人类需求”的大理想也是可以很好地为我们“学习动力”提升提供动力保障的。

找到你的学习动力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是我们不断前进的保障。学习没有动机,就好比一辆没有能源供应的汽车,永远也不可能走多远。

学习没有兴趣,问题其实主要出现在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上。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 如果划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尚、长远的学习动机;另一类是个人、现实的学习动机。这两种动机都是促使我们努力学习的推动力。 首先,要想提起学习的劲头,就要不断地端正学习的动机,真正形成高尚、正确和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种转变和形成过程,一般指的就是立志过程。 大家不妨去翻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传记,将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学习的劲头,顽强奋斗的精神,往往与中学时代立下的崇高志向有关。他们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劲头,来自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正确动机。有了这种动机,学习的劲头就会经久不衰。 当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自觉的阶段时,学习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提不起劲来的现象就不容易出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现实的角度来考虑为谁学习的问题。

如果我们暂时不谈远大的理想,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的学习是为谁而学?如果能够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每个同学对于学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不是在为别人学习,不是为父母,也不是为老师。当然,在学习上,父母和老师显得比你还要着急,这会让你误以为你的学习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在为你的未来着想,而你却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要知道,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将来打基础、做准备。父母老师是出于爱和责任才督促你学习的,学习的受益者只会是你自己。 只有弄清楚了“为谁而学”的问题,你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含义,才能找到学习的动机。

激发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你行动的原动力。通过问自己以下六个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第一个问题:我的学习动机是什么? 也许你平时不太注意或者没有刻意去想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那么现在,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写下你的真实想法,然后与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第二个问题:我现在够不够努力学习? 第三个问题:不努力学习会怎么样? 关于这个问题,给自己5分钟时间,什么都不要想,拿出笔在纸上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答案,不要停。 第四个问题:我最害怕什么? 同样5分钟时间,拿出笔在纸上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答案,不要停。 第五个问题:如果我继续不努力学习会不会导致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发生? 想办法把不努力和最害怕的产生关联。做到这一步你应该就有不努力学习的痛苦了,也就有动力了。但还不够第六个问题: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 最好还是限定5分钟时间,写在纸上。

梦想自我激励法 有梦想,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如果缺乏自我激励,学习就会成为被动的差事。我们要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会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优化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1)填写人生坐标图 如果你学习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你可以采用填写人生坐标图的方法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具体方法是:在纸上画出横竖两条数轴,在坐标的左上角上写出自己以前“成功实现的事情”。在坐标的左下角写出自己以前“遭遇的挫折和失败”。

(2)梦想激励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可以运用梦想来激发自己努力学习。首先,闭上眼,仔细想像自己梦想成真时的情景,那时你身在何处,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样子?穿着什么衣服?把这一切尽可能清晰地在脑中描画。记得要不断地重复想象,有时间随时随地不断地确认你的梦想,不断地想着你的目标,这样,你会感受到巨大的精神激励,进而将它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把美好的梦想变为现实。 (3)为目标写日记 写学习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能让你对自己的学习更有目标规划,更有坚持性。你可以在日记中写下自己每天的学习情况,以及你对此的评价、感受。在学习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改善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写下来。通过这种自我交流,你会对学习更有毅力和信心。

习成果和取得的进步,你会因此深受激励,充满成就感。 (4)用榜样激励自己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的人,大多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找一个你特别佩服的对象,读读他的传记,了解他是如何成功的,以他为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 超哥说: 把学习本身看做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学习的过程看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样的学习动机实际而又令人敬佩,也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在学海畅游,不断提升。

第二部分  学习心态

第2章  发现学习的快乐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高,就可以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对于学习当然同样如此。这样一想,你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学习就愁眉苦脸的原因了,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准确地说,是你没有找到学习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已经是一条公理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就一定会多学多看,精力也更投入,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获得快乐。有不少同学厌学,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事实上,甚至许多成绩不错的同学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取得了好的成绩,更多地因为有外在的压力,或者意志力比较坚强。这样得来的好成绩,是谈不上快乐的。如果因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可以给人带来“改变”的过程。 我曾经是一个“偏科”很严重的学生,由于兴趣的关系,会对自己感兴趣、自己做得好的学科格外偏重,因此造成了某些学科的学习顺风顺水,成很好,而某些学科的学习则一塌糊涂,成绩很烂。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这种偏科学习状态不以为然,甚至洋洋自得,觉得那些我不喜欢的科目学来也没有必要,将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好既体现了自己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又能反映出自我强烈的个性,挺好的! 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是一个名为“化学与城市设计”的讲座(我当时对化学这个学科很是痴迷,当时的我除了化学,其他学科都比较差),讲座的教授娓娓道来,从化学学科入手讲到了美学、数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知识,最后讲到了城市设计与规划,整个讲座深深地打动了我,讲座让我了解了很多我原来未曾听说过的化学应用,同时这个讲座也使我真正理解了“学习”的真谛。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应该是丰富而多元的,不要僵化在某一学科或者某一方面的思维框架下,应该突破框架,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让自己的经历、阅历变得丰富,让自己的思维变得多元,让自己的知识面变得广阔。

认识的突破,改变了我的学习和做事风格。从那以后,我的学习和做事的基本思路变成了以下模式:问题引发兴趣→兴趣带来关注→关注带来思考→思考带来拓展→拓展带来思维更新→思维更新带来新的兴趣→新的兴趣带来新的关注→新关注带来新思考→新思考带来新的拓展→新拓展带来新的思维更新……一个不错的良性循环,每一个过程都是自我丰富的思考和学习过程! 作为老师,从教育的角度看,我认为的理想教育是:教育者能够不断地自我丰富,进而为学生的更加丰富创造平台。基于这样的思考,作为“学生”的我,也会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广博,更加多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23《学习就是找对方法》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