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好问题比得到一个好答案更加深刻

概述

我们都从学生时代里走过,解决过很多问题,也得到过很多种答案,标准答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我们长大成人,走在生活的路途上时,发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却好似没有一个是标准答案的。

因此,当我们跳出学生时代的框架,会发现生活的“无标准答案”特性,其实藏着更复杂的生存逻辑——它考验的不是“找答案”的能力,而是“定义问题”的智慧。

但是,当下我们自己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可能是注意力稀缺,亦或是我们没有仔细思考自己面临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丧失了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无法提出基于自身思考下的问题。

注意力稀缺

谁能抓住你的注意力,谁就成功了一半,剩下一半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到你的空白大脑里。

这里会有个降维打击的动作,就是他们是基于自我总结后系统输出的结果。

再此过程中,有问题,有方案,有案例,有实证,更有烘托和渲染。

而我们呢,仅仅只有一个空白的大脑,等到被收割。

从此可见,媒体的力量不在于说教,而在唤醒人们的思想。

但如果被居心不良之人利用,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会扭曲。

所以,从本质上说,想要去学习之前,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哪里出了问题,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但当下注意力的稀缺,让我们在这片荒野中更容易迷失。

短视频的算法精准捕捉着情绪缺口,营销号用“速成方案”收割焦虑,就连社交平台上的“人生模板”,也在悄悄给我们的问题预设“标准答案”——好像不按某种轨迹生活就是失败。这些被精心包装的“系统输出”,看似在提供答案,实则在替代我们思考,让我们逐渐失去拆解问题的耐心。

就像有人总在问“该选稳定工作还是追梦”,却很少先问自己:“我所谓的‘稳定’是恐惧风险,还是真的需要安全感?我的‘梦想’是发自内心,还是被外界定义的光鲜?”

反躬自省

没有反躬自省,你可能就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别说多个问题的价值排序啦!

具体反思也不是坐在那里空想,而是基于当下现有的资源,去仔细评估可行性。

反躬自省的意义,正在于对抗这种“被投喂”的惯性。

它不是坐在房间里空想“我有什么问题”,而是像给生活做CT扫描:把模糊的困惑拆解成具体的碎片——比如“对现状不满”,可以拆成“工作内容重复导致价值感缺失”“人际关系内耗消耗精力”“长期缺乏成长空间”等更细的问题;再结合自身资源,比如时间、技能、可借助的支持,给这些问题排个优先级。就像医生不会上来就开药方,而是先诊断病因,生活里的“解题”也该如此:先搞清楚“我到底在问什么”,再谈“该往哪里走”。
 
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问题”和“答案”本就是动态共生的。今天基于反思做出的选择,可能会在明天遇到新的变量——就像选了追梦的人,可能会遇到现实的拮据;选了稳定的人,可能会面临热情的消磨。但这不是失败,而是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问题了。就像数学家的好答案会催生新问题,生活里的每个选择,也该成为下一次反思的起点。
 
说到底,成年后的“解题”,从来不是为了找到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在不断定义问题、回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模样。毕竟,生活的终极考题,从来不是“选A还是选B”,而是“你是否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在过程中不断成为更清晰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笔记,生活,学习,认识你自己,审视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