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大学室友扎根家乡城市涪陵

同窗大学室友扎根家乡城市涪陵_第1张图片

6月7日,周六参加完大学X室友在重庆涪陵的喜酒。

X室友的婚礼也比较简陋,主要有两项礼节,一是收礼金持续到了上午12点,二是新郎与新娘牵着手在舞台共同唱了一首,他们舞台一共耗时不超7分钟,也没有穿婚纱的仪式,一场婚礼到此结束。

我中肯X同室友的婚礼形式,虽然不够隆重,但效果都相同,家里父母、叔侄亲友,同一个生产队父老乡亲们,同一单位同事、朋友,同窗同学也都聚在一起参观了这场喜庆。

我的大学室友共计8位,我们有wx群,平时大家都在忙,很少吹牛闲聊,目前7位都在重庆市区或区县工作,还有1位在杭州漂着,与我一起参加的还有三位重庆的大学室友S哥和F哥、D哥,这三位当前单身,我和S哥、F哥于约在6月6日周五晚上下班后,一起乘坐火车去参加婚礼,D哥于次日上午自行驾车前来。其余这次来的室友呢,S室友在杭州工作约8年了,这次从杭州回重庆专门来参加婚礼,带着对象来的,他们准备于今年10月国庆节结婚。另外的两个室友这次没来,wx群里他两没吭声,得知其中一位在老家梁平安家了,另外一位没有联系,不知所向。

想起白天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忽然觉得,这场简简单单的婚礼,比城里那些大酒店的大排场更让人暖心。在我潼南家乡老镇同村,往些年的结婚场景:老H家的小子要结婚了,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整个生产队,这样的场景我想已成过去式。

最近这两日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已经到了相亲年龄了,最近这两天我心态都很崩,我这几次相下来,发现女同志一个共同特征:首先要你的照片,前天我同事还给我介绍了一位,我把照片发给我同事了(我本来不想发照片的,看在我同事好意一场),最后也是熄火的节奏,没有戏。今天呢我姐有给我介绍一位,又叫我把照片发过去,我不想再发了,我给我姐说:结合我经验,发照片这个事 我觉得没有神仙颜值,发过去大概是必死。我姐还说我怂。我说:真有诚意,微信推给我,我自己发给她。我姐回复:凭什么!。

为了平复心理我发了一个帖子:
同窗大学室友扎根家乡城市涪陵_第2张图片

来看看中肯的一条热评

“所以上来就要照片的很难成,一是男的很少化妆,二是照片不P,三是照片拍的都随意(一些女生可以凹造型避免自己长相缺点,别杠,遇见过),所以这种不用报太大希望,让发就发,发完你该干嘛干嘛。”
同窗大学室友扎根家乡城市涪陵_第3张图片

来自各位神通广大的网友点评指正,多数是认为发照片是必要的,也节省了不少事。在这个快餐式相亲时代,照片成了判决书,三秒定生死。姐姐总说我"太敏感",可她不知道有次我听见介绍人议论:“H人不错,就是长相普通了点。”

缘分如同晨露,既需要阳光的青睐(颜值),也需要大地的滋养(财富)。若两者皆无,不妨做那破土的竹笋,主动向上生长。要知道,连孔雀求偶都懂得展开华美的尾羽,我们又怎能蜷缩在方寸屏幕前,等待命运垂青?出租屋的四面墙,挡得住风雨,却困不住追寻幸福的脚步。

苦等缘分不可取,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真掉下林妹妹,没有主动伸手接住的勇气和准备,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别人捡走。

现在想想,若是年轻时能少些挑剔,早些接受家人安排的相亲,或许现在早已过上安稳幸福的小日子了。人生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

其实家乡适婚年龄的姑娘并不少,只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体制内和家境优渥的女孩,择偶标准也水涨船高了。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反映了现代女性更加独立自主的婚恋观。

当代婚恋市场的隐形门槛:211/985学历是入场券,体制内工作是加分项,身高180成标配,还得对上眼缘。更微妙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成了潜在要求,兄弟俩的配置直接被打入财产分割风险的冷宫。

时光荏苒,如今的婚恋早已不是记忆中家乡小镇的模样。那时的相亲是两家人围坐的温馨,是街坊邻居的牵线搭桥,简单纯粹得就像老茶馆里飘着的茶香。

这不就是现代人接触的多了,见过了世面。有思想了,不甘于平庸了。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

那个年代的婚姻,像老式缝纫机走出的针脚,虽不华丽却结实耐用。父母牵线,媒人搭桥,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就这样把一生缝在了一起,简单得就像供销社里凭票供应的棉布。

现代婚姻早已不是一纸婚约定终身的年代,即便步入婚姻殿堂,也未必能抵达幸福的彼岸。在家乡的街头巷尾,离婚证和结婚证一样,都成了司空见惯的红色小本本。

时代的齿轮转动得太快,我们像是被裹挟着前行。有些变化说不清道不明,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生活的质地。

我是500佰,技术宅男 目前正在前往独立开发路线,我会在这里分享关于编程技术独立开发技术资讯以及编程感悟等内容给500佰点个赞吧 ~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资讯,NodeJS,前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