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概念:揭开 InfiniBand 的神秘面纱
1.1 什么是 InfiniBand?
1.2 InfiniBand 的核心优势
1.3 InfiniBand 与以太网的区别
1.4 InfiniBand 的应用场景
二、Nvidia+Mellanox:强强联合重塑高速网络格局
2.1 收购背景:Nvidia 的 "网络拼图"
2.2 Mellanox 的技术家底
2.3 收购后的化学反应:Nvidia 如何整合 Mellanox
2.4 对行业的影响:加速高性能计算普及
三、关键机制:RDMA——InfiniBand 的核心引擎
3.1 什么是 RDMA?从 "搬运工" 到 "直达通道" 的革命
3.2 RDMA 的工作原理:数据如何 "直达内存"
3.3 RDMA 的三种操作模式:按需选择的 "传输通道"
3.4 RDMA 与 InfiniBand 的关系:引擎与公路的完美配合
3.5 RDMA 的优势与挑战:高效背后的复杂性
四、InfiniBand 的链路速率:从 10G 到 400G 的速度进化史
4.1 速率迭代:InfiniBand 如何越跑越快
4.2 速率背后的技术:如何实现高速传输
4.3 与以太网速率对比:谁是速度之王?
4.4 未来速率展望:800Gbps 甚至更高
五、InfiniBand 的网络架构:从底层到顶层的精密设计
5.1 分层架构:InfiniBand 的 "建筑蓝图"
5.2 关键组件:InfiniBand 网络的 "基本零件"
5.3 子网与子网管理器:InfiniBand 的 "交通管理系统"
5.4 可靠性机制:InfiniBand 如何做到 "永不掉线"
5.5 能源效率:高速网络如何兼顾 "性能" 与 "省电"
六、IB 网络设计典型拓扑:计算与存储的不同 "高速公路网"
6.1 计算面网络设计:为高性能计算打造的 "专用赛道"
6.1.1 叶脊(Leaf-Spine)拓扑:现代数据中心的主流选择
6.1.2 胖树(Fat Tree)拓扑:大规模集群的 "交通网络"
6.1.3 网格(Mesh)拓扑:超大规模集群的 "立体交通网"
6.1.4 计算面网络设计最佳实践
6.2 存储面网络设计:为数据存储构建的 "稳定传输通道"
6.2.1 双活冗余拓扑:存储网络的 "双保险"
6.2.2 星型拓扑:小型存储网络的 "简单高效" 选择
6.2.3 存储面网络设计最佳实践
6.3 混合网络设计:计算与存储的 "统一高速公路网"
七、Mellanox OFED:InfiniBand 的 "操作系统"
7.1 OFED 简介:从驱动到应用的完整软件栈
7.2 OFED 的核心组件:各司其职的 "软件军团"
7.3 OFED 与应用的集成:让应用 "跑" 在 InfiniBand 上
7.4 OFED 的优势:开源生态的力量
7.5 最新 OFED 版本特性:紧跟硬件发展的 "软件引擎"
八、IB 与 ROCE 分析对比:两种高速网络的 "华山论剑"
8.1 ROCE 是什么?以太网的 "RDMA 变身"
8.2 技术原理对比:不同的 "高速公路建造方式"
8.3 优缺点对比:各有千秋的 "武林高手"
8.3.1 InfiniBand 的优势:性能与可靠性的王者
8.3.2 ROCE 的优势:成本与灵活性的赢家
8.4 应用场景对比:按需选择的 "最佳武器"
8.4.1 优先选择 InfiniBand 的场景
8.4.2 优先选择 ROCE 的场景
8.5 未来趋势:融合还是竞争?
九、InfiniBand 的商用产品: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生态
9.1 IB 交换机系列:InfiniBand 网络的 "交通枢纽"
9.1.1 入门级:SN2000 系列交换机
9.1.2 中高端:SN3000 系列交换机
9.1.3 超大规模:SN4000 系列交换机
9.1.4 交换机关键技术特性
9.2 IB 网卡系列:服务器接入 InfiniBand 的 "大门"
9.2.1 ConnectX-6 系列:HDR 100Gbps 网卡
9.2.2 ConnectX-7 系列:HDR100 400Gbps 网卡
9.2.3 网卡关键技术特性
9.3 NVIDIA Unified Fabric Manager (UFM):InfiniBand 网络的 "智能管家"
9.3.1 UFM 的核心功能
9.3.2 UFM 的部署方式
9.3.3 UFM 与 OpenSM 的关系
9.4 其他厂商的 InfiniBand 产品
9.5 商用产品选择指南
结语:InfiniBand 引领高速互联未来
想象一下,在一个超级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服务器需要像蜜蜂群体一样高效协作。如果用传统的网络连接,就像让每只蜜蜂都排着队传递消息,效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