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475]:企业经营层 - 苏超的火爆与小米成功背后的商业模式共同性观察

苏超的火爆与小米成功背后的商业模式共同性在于二者均通过“群众参与+生态联动+文化赋能”构建了可持续的商业循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群众参与:从“小众狂欢”到“全民共创”

  1. 苏超的草根基因
    • 非职业化参赛:每支队伍职业运动员不超过3人,500余名球员来自各行各业(如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年龄跨度16-40岁,彻底打破“专业壁垒”,让足球回归大众运动本质。
    • 低门槛观赛:票价亲民,第五轮场均现场观战人数达3.08万人(较首轮增长4倍),更通过户外大屏、电子设备转播覆盖更广泛人群,形成“人人可参与”的观赛生态。
    • 用户自发传播:短视频平台#苏超话题播放量突破110亿次,网友创造“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之争”等地域梗,激发全民传播热情,实现“零成本营销”。
  2. 小米的用户共创
    • MIUI系统迭代:早期由100名用户内测起步,积累至30万活跃开发者,用户反馈直接驱动产品优化,形成“发烧友”社群文化。
    • 爆品参与设计:通过社区运营收集用户需求,例如Redmi K60系列采纳用户建议比例达45%,增强用户归属感。
    • 口碑裂变传播:依赖社交媒体和“米粉节”等活动强化社群互动,雷军亲民形象(如挤公交、无绯闻)成为品牌信任背书,降低营销成本。

共同逻辑:二者均通过降低参与门槛、赋予用户主导权,将传统“单向消费”转化为“双向共创”,激发群众自发传播,形成指数级增长效应。

二、生态联动:从“单一场景”到“全域覆盖”

  1. 苏超的“足球+”生态
    • 城市IP联动:13个设区市轮流主场作战,将球场变为城市“秀场”,融入历史(如徐州-宿迁“楚汉之争”)、文化(如扬州-泰州“早茶德比”)、美食等元素,打造差异化城市名片。
    • 文旅消费转化:赛后联动餐饮、零售、住宿、景点,推出观赛套餐(如淮安套餐含淮扬小吃+里运河游船票),实现“体育流量-消费增量”闭环。
    • 产业协同赋能:赞助商覆盖物流(运满满提供球员装备运输)、金融(江苏银行总冠名)、快消(伊利股份)等领域,通过多层次赞助体系(总冠名、战略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等)实现品牌曝光与商业价值双赢。
  2. 小米的“人车家”生态
    • 硬件协同:以手机为核心,拓展智能家居(如华米科技手环、紫米科技充电器)、可穿戴设备、汽车(SU7/YU7)等领域,形成“单一入口控制全屋设备”的体验优势。
    • 服务盈利:通过MIUI系统广告、应用商店分发等互联网服务实现盈利(毛利率超60%),颠覆传统硬件企业依赖硬件利润的模式。
    • 供应链整合:大规模采购降低屏幕等核心部件成本,同时通过生态链企业(如270家生态链公司)复用技术专利池,形成“竹林生态”抗风险能力。

共同逻辑:二者均通过构建开放生态,将核心业务与周边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与商业边界拓展。

三、文化赋能: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

  1. 苏超的地域文化认同
    • 本土化叙事:将足球比赛转化为城市文化展演,如南京“盐水鸭”大战无锡“水蜜桃”,强化市民对家乡的身份认同与自豪感(调查显示69.3%居民认为比赛增强本土文化认同)。
    • 情感化运营:通过“球迷专列”“定制公交”“地铁延时”等宠粉举措,以及寻找观赛哭泣小孩赠送旅游套餐等温情故事,构建“城市-赛事-民众”情感共同体。
    • 公益反哺商业:探索“公益带动商业,商业反哺公益”模式,如与文旅、工信部门协同规划全业态布局,提升赛事社会价值。
  2. 小米的品牌信仰塑造
    • 价值观输出:秉持“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使命,坚持硬件净利润率不超过5%,通过极致性价比(如早期1999元小米手机对标5000元国际品牌)建立用户信任。
    • 长期主义战略:雷军提出十年高端化战略,通过联名徕卡、推出万元机型(如小米13 Ultra)提升品牌溢价,实现从性价比到高端化的阶梯式升级。
    • 创始人IP化:雷军亲民形象与“雷布斯”称号成为品牌人格化符号,强化用户情感连接。

四、苏超不靠门票盈利,小米不靠手机终端盈利

苏超不靠门票盈利、小米不靠手机终端盈利,二者均通过构建生态闭环与用户价值网络实现盈利模式升级,与“饥饿营销”无直接关联,具体分析如下:

苏超:门票是流量入口,生态协同是盈利核心

  1. 低价门票的引流效应
    苏超通过5-10元的低价门票(部分场次免费)降低观赛门槛,吸引海量观众(场均观众从首轮7745人飙升至第四轮25802人,碾压中甲联赛上座率)。门票收入虽低,但成功将球场转化为城市“流量入口”,为后续消费转化奠定基础。

  2. 生态协同的盈利路径

    • 文旅消费转化:观众流量通过“体育+文旅+消费”生态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
      • 盐城主场比赛附赠鸡蛋饼兑换券,单场带动周边餐饮消费超200万元;
      • 南京牛首山景区推出“进球送免费门票”“持票根享半价优惠”等活动;
      • 常州将萝卜干炒饭嵌入观赛套餐,吸引15万人次跨城消费。
    • 赞助商曝光收益赞助商数量从6家增至19家,单席赞助费飙升至300万元。总冠名商江苏银行通过赛事曝光实现品牌年轻化指数提升37%,信用卡新增发卡量环比增长220%。
    • 数据资产沉淀观众行为数据(如消费偏好、观赛习惯)可反哺赛事运营,优化赞助商匹配度,形成“流量-数据-收益”闭环。
  3. 盈利成果
    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测算,整个赛季预计撬动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城增收超2000万元。门票收入仅占极小比例,真正盈利来自生态协同。

小米:手机是生态入口,服务与生态链是盈利核心

  1. 硬件销售的引流效应
    小米通过高性价比手机(如早期1999元小米手机对标5000元国际品牌)吸引海量用户,构建庞大用户基数。手机硬件本身利润微薄(小米坚持硬件净利润率不超过5%),但成功将用户导入小米生态。

  2. 生态协同的盈利路径

    • 互联网服务收益通过MIUI系统广告、应用商店分发、游戏内购等互联网服务实现盈利(毛利率超60%)。例如,2023年Q3互联网服务收入达78亿元,毛利率74.4%。
    • 生态链企业利润:投资孵化270家生态链企业(如华米科技手环、紫米科技充电器),覆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生态链企业为小米带来可观利润增长点,同时复用小米技术专利池,降低研发分摊成本。
    • 品牌溢价提升:通过联名徕卡、推出万元机型(如小米13 Ultra)提升品牌溢价,实现从性价比到高端化的阶梯式升级。
  3. 盈利成果
    小米2023年Q3总收入达70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60亿元,同比大增超180%。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16.6%,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毛利率17.8%,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74.4%。手机硬件收入占比逐渐下降,生态协同收益成为核心。

二者共同性:生态闭环与用户价值网络

  1. 从单一产品到生态协同
    苏超与小米均突破传统盈利模式,通过构建生态闭环实现价值最大化。苏超以足球赛事为核心,联动文旅、消费、赞助商等领域;小米以手机为核心,拓展智能家居、互联网服务、生态链企业等边界。

  2. 从流量收割到用户运营
    二者均将用户视为核心资产,通过持续运营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苏超通过“体育+文旅”场景增强用户粘性,小米通过MIUI系统与生态链产品提升用户活跃度。

  3. 从短期收益到长期价值
    苏超与小米均注重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收益最大化。苏超通过赛事IP沉淀城市文化资产,小米通过生态链布局构建抗风险能力,二者均实现可持续增长。

共同逻辑

二者均通过文化赋能将商业行为升华为情感共鸣,苏超以地域文化凝聚人心,小米以品牌信仰驱动增长,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之路,重构,创业,业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