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确权的法律路径:从原始数据到衍生产品的权利归属

 

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数字经济团队创作,AI辅助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堪比石油的战略资源。某新能源车企因驾驶数据归属争议损失数十亿,某电商平台用户画像被竞争对手“合法”窃取的案例频发,暴露出数据这座“金山银山”背后隐藏的法律暗礁。当原始数据的采集边界模糊不清,当衍生数据的价值裂变引发权属混战,如何用法律之钥打开数据资产的财富之门?这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数字时代的法律革命。

一、原始数据:数字土壤上的产权根系

原始数据如同数字土壤中的种子,其权属界定是数据资产化的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数据受法律保护,但未明确权利类型。实践中,个人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享有知情、同意等人格权,却面临财产权归属模糊的困境。例如,某社交平台用户协议若未明确数据授权范围,企业擅自将用户聊天记录用于AI训练,便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公共数据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公共属性”优先于商业开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将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纳入公共数据范畴,要求以开放共享为原则。某地政务数据开放平台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交通流量数据的合法共享,既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又避免企业因数据来源不明陷入侵权诉讼。

企业原始数据的确权需遵循“合法收集、最小必要”原则。某物流企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记录货运数据的采集路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分类分级管理要求,成功获得数据资源持有权登记证书,为后续数据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二、衍生数据:价值裂变中的法律迷局

当原始数据经过清洗、标注、算法训练等加工,便如同原油提炼为汽油,价值呈几何级增长。但衍生数据的权利归属,却成为法律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某科技公司利用用户录音数据训练AI语音模型,法院认定其对加工后的模型享有财产权,但需确保原始数据采集符合用户协议约定。这一判决揭示:衍生数据确权需兼顾劳动投入与原始权益,缺一不可。

“数据二十条”创造性提出“三权分置”理论,将数据权利拆解为持有权、加工使用权、经营权。某医疗大数据企业通过数据血缘图技术,清晰标注300万条诊疗数据的加工链条,获得全国首张医疗数据资产登记证书,估值飙升8倍。这种“技术+法律”的双轮驱动,让衍生数据的权属边界一目了然。

在数据产品商业化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成为维权利器。某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分析报告被竞争对手抄袭,法院依据“实质性替代”原则,判决侵权方赔偿经济损失200万元。这表明,即使未取得所有权,企业仍可通过经营权主张收益,构建数据护城河。

三、法律路径:构建数据资产的产权大厦

数据确权需打破传统所有权思维,通过“制度+技术”的组合拳实现精准治理。深圳、上海等地率先探索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发放《数据资源持有证》《数据产品经营许可证》,将抽象权利转化为可交易的法律凭证。某旅游公司凭“客流预测模型”经营权证书获得银行授信5000万元,开创“数据质押”融资先河,印证了法律确权对商业价值的激活作用。

合同自治是数据流通的润滑剂。某生物科技公司与高校签订数据共享协议,明确原始数据所有权归高校、衍生数据经营权归企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收益分配,既避免权属争议,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这种“契约自由+技术赋能”的模式,为多方合作提供了范本。

技术溯源与合规审计是确权的双重保障。某金融机构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实时记录客户交易数据的采集、加工、使用全流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安全审计要求,确保数据流转合法合规。这种“技术合规化”策略,让数据资产经得起法律检验。

四、护航数字经济未来

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浪潮中,确权不是终点,而是价值释放的起点。当企业还在争论“数据归谁所有”时,专业团队已通过法律+技术+商业的三维框架,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从原始数据的合规采集,到衍生数据的价值变现,每一步都需要精密的法律设计与风险防控。

正如《数据二十条》所强调的,数据确权需“放管服”结合,既要保护企业创新,也要防止数据垄断。在这场数字产权革命中,唯有专业力量能拨开迷雾,让数据资产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法律成为数据流通的“高速公路”,当确权成为价值创造的“催化剂”,数字经济的星辰大海,正等待智者扬帆远航。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资产确权的法律路径:从原始数据到衍生产品的权利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