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即,中国AI布局展现多重深意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将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汇聚了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其中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及80余位中外院士。这一全球性平台的搭建,揭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技术展示:从模型开源到终端落地

本届大会将呈现3000余项前沿展品,涵盖40余款大模型、60余款智能机器人及80余款全球或中国首发新品。这些展品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

  • 模型层:腾讯于近日开源混元-A13B模型,该模型基于专家混合架构,总参数达800亿,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部署成本,极端条件下仅需1张中低端GPU即可运行。

  • 终端层:具身智能成为热点,享刻智能聚焦厨房服务机器人量产,领益智造宣布未来三年每年投入超2亿元加码机器人硬件制造。

产业融合:航空与低空经济的突破

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套航空运输大模型——“天牧”低空大模型近日在南京发布。该系统具备空中交通指挥、智能决策等能力,解决了低空飞行监控与资源调度难题,标志着AI在航空管制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该模型隶属于“天行”智慧中枢系列,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球竞合:技术自主与国际协作并行

中国AI发展呈现独特双轨路径:

  • 自主创新:李开复在武汉人工智能创新大会上指出,中国AI-First应用有望于今年跻身世界顶尖阵营,强调技术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 开放协同:大会设立“全域链接馆”,吸引包括软银等国际企业参与。孙正义近期宣称掌握关键AI芯片架构技术,软银通过收购Arm、Graphcore等公司加速AI芯片布局,凸显全球产业链的交叉联动。

人才培育:青年力量的战略扶持

大会升级SAIL奖、青年优秀论文奖、云帆奖三奖体系,重点表彰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及应用创新领域展现潜力的青年科研者。此举呼应了业界对AI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大学研究显示,兼具代码能力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正成为解决方案。

此次大会不仅是中国AI技术的展示窗口,更是全球协作与产业落地的关键节点。随着模型开源降低技术门槛、垂直领域应用持续深化,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逐步形成“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发展逻辑,其实际效能将在未来数月通过商业化成果得到检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