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44 岁,写了 10 年 Java,现在在新西兰职场从头来过。曾经我也焦虑:“是不是到了这个年龄就该转管理?”但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我依然热爱写代码,而且我可以一直写下去,只要我用对了方法、站稳了定位。
这几年,我不断在 Java、C#、React、.NET、前端、后端、移动端、AI 等各种技术栈之间“穿梭”,有些是项目需要,有些是自学试验。有人问我:你到底擅长哪个领域?
我的回答是:
“我擅长的是 把一个系统从头到尾做出来并跑起来。”
不是讲架构图,也不是 PPT,而是:
这才是一个工程师的价值。
在新西兰这样的小型 IT 市场,企业要的是结果:
✅ 一个能上线的系统
✅ 一个能对接用户的界面
✅ 一段能落地的服务流程
并不是看你“技术栈学了几个”,而是你是否能站在中间,把这些技术串起来,交付一个完整方案。
比如很多时候,一张看似“高大上”的架构图:
你可能看起来觉得复杂,但我一眼就知道:
年龄大不是劣势,恰恰是这种“穿透图层、看清实质”的能力,是时间沉淀出来的力量。
能力领域 | 我的实践 |
---|---|
后端开发 | Java + Spring、ASP.NET |
前端开发 | React / Angular,完整管理后台开发 |
移动端支持 | 用 React Native 开发离线采集应用 |
DevOps 部署 | Docker、Linux、CI/CD 基础运维部署 |
数据与 AI | Python + TensorFlow 模型,数据清洗经验 |
项目交付思维 | 从需求、编码到部署,完整一人交付 |
我不是“什么都会一点”,而是“什么都能搞定一套”。
所谓“全栈”,有时候只是学得杂。但我更在意的是:
能否从前端到后端、从本地到云、从用户交互到设备通讯,全流程都有交代。
这种能力不是靠背 API,而是靠经验与信任积累出来的。
现在有了 ChatGPT、Cursor、自动文档工具,我反而能更高效:
我用 AI 的方式不是“我不会我靠它”,而是“我能做,它帮我省时间”。
给同行三条建议,尤其是 35 岁以上还热爱技术的你:
别做被动“全栈”,要做主动“整合”
不要逃避学习新技术,但别陷入技术焦虑
与其追求职位,不如追求“交付力”
我不再焦虑职位高低,我只关心一句话:
“你是不是那个让这个系统真正上线、客户真的能用、出了问题你愿意负责的人?”
只要你是,那你在哪个国家、多少岁,都会是公司最需要的人。
**如果你也是一个正在异国重启的程序员,也想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欢迎和我交流。**我们不必做 CTO,我们只做那个最可靠的 builder。
你不是在“被动求职”,而是在定义你未来的开发人生。继续加油,别被“年纪”这种虚概念束缚住你已经建立起来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