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笔记]-LLM中的3种架构:Encoder-Only、Decoder-Only、Encoder-Decoder

一、概述

架构 描述 特点 案例
Encoder-Only 仅包含编码器部分 这类模型主要专注输入数据中提取特征或上下文信息,通常不需要生成新内容、只需要理解输入的任务,如:分类(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信息抽取、序列标注等。在这种架构中,所有的注意力机制和网络层都集中在编码输入数据上,其输出通常是关于输入的复杂语义表示。 谷歌的BERT、智谱AI发布的第四代基座大语言模型GLM4
Decoder-Only 也被称为生成式架构,仅包含解码器部分 这类模型主要关注如何给予给定的历史信息生成或预测输出、是语言模型中最为经典的建模方法。这类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文本生成任务,如语言模型、文本续写等,Decoder-only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最有可能的单词或字符来逐步构建输出序列,从而提高输出效率和准确性。 GPT系列、LLaMA、OPT、BLOOM等
Encoder-Decoder 也被称为序列到序列架构,同时包含编码器和解码器部分 这类模型结合了前两种模型的特点,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输入与输出任务。这种架构首先使用Encoder处理输入,捕捉必要的信息,然后利用Decoder生成相应的输出。模型既能理解复杂的输入数据,又能灵活的生成各种形式的输出数据,这类模型特别适用于机器翻译、文本摘要、对话生成等任务 。缺点是模型复杂度较高,训练时间和计算资源消耗较大。 Google的T5模型、华为的盘古NLP大模型、BART等

二、三大架构

1)Encoder-Only(仅编码器)

  • 优点
    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能力强,能够更好地理解输入文本的语义和上下文信息,从而提高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任务的准确性。

  • 缺点:
    无法直接生成文本(需额外接解码器或任务头),生成任务性能弱于Decoder-Only架构。

  • 适用领域:
    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NER)、语义相似度计算、信息抽取。

2)Decoder-Only(仅编码器)

  • 优点

    • 生成流畅度高,适合开放域文本创作。(擅长创造性的写作,比如写小说或自动生成文章)
    • 支持零样本推理,灵活性高。(从已有的信息(开头)扩展出新的内容)
  • 缺点:

    • 缺乏双向上下文理解(生成可能忽略后文信息)。
    • 长文本生成易出现重复或逻辑偏离。
    • 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来提高生成文本的质量和多样性。
  • 适用领域:
    对话系统(ChatGPT)、故事生成、代码补全、指令跟随。

3)Encoder-Decoder

  • 优点

    • 兼顾理解与生成,任务泛化能力强。 (能够更好地处理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机器翻译和对话生成等任务的准确性)
    • 生成结果更准确(编码器提供全局信息)。
  • 缺点:

    • 参数量大,训练和推理成本高。(模型复杂度较高,训练时间和计算资源消耗较大。)
    • 生成速度慢于Decoder-Only模型。
  • 适用领域:
    机器翻译、文本摘要、问答生成、表格到文本生成。

选择建议

  • 需要文本深度理解(如搜索引擎、情感分析)→ Encoder-Only
  • 需要自由生成(如聊天机器人、写作助手)→ Decoder-Only
  • 需要输入到输出的精确转换(如翻译、摘要)→ Encoder-Decoder

面试常问:为什么常用Decoder Only结构?

  1. 自回归生成与人类语言逻辑高度匹配

    • 自然流式生成:Decoder-Only模型通过从左到右逐词(Token)预测生成文本,与人类语言产生的顺序一致(边说边想),适合对话、写作等开放式任务。
    • 零样本/少样本学习:通过提示(Prompt)直接引导模型生成结果,无需微调(如ChatGPT的指令跟随)。
      对比:
    • Encoder-Only(如BERT)需额外设计解码头才能生成文本,且生成效果不如Decoder-Only流畅。
    • Encoder-Decoder(如T5)虽能生成,但需要先编码输入再解码输出,流程更复杂。
  2. 训练效率与 scalability(可扩展性)

    • 简单的训练目标:仅需预测下一个词(Next Token Prediction),无需复杂的预训练任务(如BERT的MLM或T5的Span Corruption)。
    • 适合超大规模数据:Decoder-Only模型(如GPT-3)通过增大参数量和数据量,可显著提升生成能力,体现“scaling law”(规模定律)。
      对比:
    • Encoder-Only模型依赖双向注意力,预训练时需掩码部分输入,数据利用率较低。
    • Encoder-Decoder模型需同时优化编码和解码,训练成本更高。
  3. 生成任务的主导地位

    • LLM的核心应用场景是生成:如对话、创作、代码生成等,Decoder-Only结构天然适配。
    • 可控性强:通过设计Prompt、Temperature等参数,可灵活控制生成结果。
      对比:
    • Encoder-Only模型更擅长理解任务(如分类),但生成能力受限。
    • Encoder-Decoder模型在转换类任务(如翻译)上表现优秀,但生成自由度低于Decoder-Only。
  4. 工程实现的便利性

    • 推理友好:Decoder-Only模型的自回归生成逻辑简单,易于优化(如KV缓存加速)。
    • 硬件适配:现代GPU/TPU针对自回归生成的计算模式(串行生成)有专门优化。
      对比:
    • Encoder-Decoder模型需维护编码器和解码器两套参数,内存占用更高。
    • Encoder-Only模型在生成时需额外解码步骤(如Beam Search),延迟更高。
  5. 生态与先发优势

    • GPT系列的成功示范:OpenAI通过GPT-3/4验证了Decoder-Only的潜力,带动社区跟进(如LLaMA、PaLM)。
    • 开源工具链支持:Hugging Face等平台对Decoder-Only模型(如GPT-2、LLaMA)的优化更成熟。
Decoder-Only的局限性

尽管优势明显,Decoder-Only架构也存在以下问题:

  • 单向注意力的缺陷:无法像BERT一样利用双向上下文,可能导致生成内容缺乏全局一致性。
    改进方案:训练时加大上下文窗口(如GPT-4支持32k Tokens)。
  • 长文本生成易偏离主题:因误差累积(Exposure Bias),生成长文本时可能逻辑混乱。
    改进方案:通过RLHF(强化学习对齐)优化生成质量。
为什么其他架构未被完全取代?
  • Encoder-Only:在文本理解任务(如搜索引擎、情感分析)上仍不可替代。
  • Encoder-Decoder:在需要精确转换的任务(如翻译、摘要)上表现更稳定。
总结

Decoder-Only成为主流的核心原因是:

  • 生成任务的普适性:LLM的核心价值是生成,而Decoder-Only最适配。
  • 训练和推理的平衡:简单目标+规模化=更好的生成效果。
  • 工程惯性:GPT系列的成功推动技术生态向Decoder-Only倾斜。
    未来可能出现混合架构(如Google的Gemini结合双向理解和生成能力),但目前Decoder-仍是LLM的首选设计。

参考博客:

  • [ai笔记13] 大模型架构对比盘点:Encoder-Only、Decoder-Only、Encoder-Decoder
  • Enconder-only VS Decoder-only VS Encoder-Decoder

你可能感兴趣的:(AI笔记,人工智能,笔记,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