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通信协议框架的四层架构设计与实现

文章目录

  • 一、硬件抽象层:数据收发的基石
    • 1.1 设计要点
    • 1.2 代码示例
  • 二、协议管理层:智能路由中枢
    • 2.1 设计要点
    • 2.2 代码示例
  • 三、协议处理层:协议具体实现
    • 3.1 设计要求
    • 3.2代码示例
      • 3.2.1 协议公共定义
      • 3.2.2 协议一设计
      • 3.2.3 协议二设计
  • 四、应用层:业务逻辑实现
    • 4.1 设计要点
    • 4.2 代码示例
      • 4.2.1 协议一处理
      • 4.2.2 协议二处理
  • 五、四层协作流程
    • 5.1 收发流程
    • 5.2 代码示例
  • 总结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高效可靠的通信协议栈设计对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剖析一种四层通信协议架构设计,从硬件抽象到应用处理逐层分解,帮助开发者构建灵活、可扩展的嵌入式通信系统。

下面我将完整展示每个层次的示例代码实现,并附上详细说明。
嵌入式通信协议框架的四层架构设计与实现_第1张图片

一、硬件抽象层:数据收发的基石

硬件抽象层是与具体硬件打交道的底层,需要处理最原始的数据收发和缓冲管理。

1.1 设计要点

  1. 双缓冲设计:独立的发送和接收缓冲区避免数据竞争

  2. 环形队列:高效利用缓冲区空间,避免频繁内存分配

  3. 硬件封装:drv_custom_can_开头的函数是硬件驱动接口

  4. 状态管理:通过can_t结构体维护通信状态

  5. 错误隔离:硬件错误不会直接影响上层逻辑

1.2 代码示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嵌入式领域开发,嵌入式,通信协议,分层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