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报告(Test Report)是测试阶段完成后编写的总结性文档,用于反映软件的测试结果和质量评估,帮助项目决策是否上线。
模块 | 说明 | 示例 |
---|---|---|
1. 项目概况 | 描述项目名称、版本、测试时间、参与人等 | 项目:订单系统 V1.2,测试时间:6.10-6.15 |
2. 测试范围 | 明确本轮测试覆盖的模块与不测内容 | 覆盖下单、支付、订单查询;不测退款流程 |
3. 测试环境 | 列出环境配置、数据库、浏览器、APP版本等 | Android 13 + 订单服务 v1.2 |
4. 测试用例执行情况 | 执行总数、通过数、失败数、阻塞数,用饼图/表格呈现 | 总用例 200,Pass 180,Fail 15,Block 5 |
5. 缺陷统计 | 按严重程度分类 Bug 数量 + 重要 Bug 列表 | P1:2 个,P2:5 个;附 Bug 链接/截图 |
6. 回归验证情况 | 描述之前的 Bug 是否修复并验证通过 | 本轮共回归缺陷 12 个,已全部关闭 |
7. 测试结论与建议 | 测试结果是否满足上线条件?是否建议上线? | 系统核心功能稳定,建议上线,但需关注兼容性风险 |
8. 遗留问题与风险点 | 仍存在未解决问题、上线风险说明 | 某些 UI 在 iPhone 13 上错位,建议后续优化 |
9. 相关文档链接(可选) | 测试计划、用例、缺陷列表、截图附件 | 附表格、测试计划链接、Jira 缺陷列表 |
一份完整的测试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项目背景和测试范围,说明本轮测试覆盖哪些模块;
测试执行情况,包括用例数、通过率、执行进度;
缺陷统计分析,列出缺陷数量、分布、严重程度及重要缺陷清单;
回归验证结果,说明是否对历史缺陷做了验证,是否已关闭;
测试结论与上线建议,明确产品是否符合发布标准;
还会列出风险点和遗留问题,供项目决策参考;
整体内容要覆盖过程 + 结果 + 建议,帮助项目判断是否可以上线。
一句话总结:一份好 Bug 单 = 一看就懂 + 一测就复现 + 一改就能解决
字段 | 说明 | 示例 |
---|---|---|
标题(Summary) | 简洁明了地描述问题现象 | 【支付模块】点击“确认支付”无响应 |
所属模块 | 便于归类问题来源 | 支付模块 / 登录模块 / 订单管理 |
缺陷等级(Severity) | 表示问题严重程度 | Fatal / Major / Minor |
优先级(Priority) | 表示修复的紧急程度 | P1 / P2 / P3 / P4 |
复现步骤(Steps to Reproduce) | 一步一步说明如何触发该问题 | 详见下方示例 |
实际结果 | 当前系统表现 | 页面无响应,支付请求未发送 |
预期结果 | 正常应有的表现 | 应跳转到支付成功页面并返回订单信息 |
测试环境 | 测试的版本、设备、浏览器 | Android 13,App v2.1.5,接口 dev 环境 |
附件信息 | 截图 / 视频 / 抓包 / 日志文件 | 上传日志文件和抓包数据 |
责任人 / 指派给 | 开发负责人 | 张三(支付模块开发) |
一份高质量的缺陷跟踪单,首先需要描述清楚问题发生在哪个模块、什么操作触发、系统如何响应、以及预期行为是什么。
我通常会用清晰的步骤+截图或视频+必要的日志来说明复现方式,确保开发能准确理解问题并快速修复。
我也会合理设置严重程度与优先级,并在 Bug 修复后进行验证回归,推动问题闭环。
此外,我会注意避免重复提交,通过查看历史记录、检索关键词判断是否已有类似问题。
用例覆盖率 = 你测试用例覆盖了多少功能点、场景、路径、边界、异常情况
目标是:不漏业务、不漏条件、不漏路径
根据 PRD、流程图、接口文档拆解所有模块和子功能
做一张【功能点清单表】或【测试矩阵】
保证每一个功能点都有对应的测试用例
示例:订单模块包括下单、修改订单、取消订单、查询订单、导出订单……
方法 | 作用 | 示例 |
---|---|---|
等价类划分 | 覆盖有效/无效输入 | 手机号输入框:11位数字 vs 空/字母/超长 |
边界值分析 | 覆盖临界条件 | 年龄:18/19/60/61,价格为0或负数 |
状态迁移法 | 覆盖流程跳转 | 订单:下单 → 支付 → 发货 → 收货 → 退货 |
判定表法 | 覆盖复杂条件组合 | 满减/会员/优惠券多条件判断 |
错误推测法 | 经验性补充 | 特殊字符、重复提交、越权访问等 |
不仅测“能用”,也测“出错时怎样”
如:字段为空、格式错误、接口返回超时、token失效、网络异常
和产品一起做用例评审,确认业务覆盖无误
多人审查测试点,避免个人遗漏
也可借助测试覆盖工具(如代码覆盖、接口覆盖分析)
核心流程自动化保障每次提测后都能完整验证
Bug 回归 → 回补用例 → 提高覆盖率
为了提高用例覆盖率,我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根据产品需求文档和流程图,梳理出完整的功能点清单,确保每一项功能都有用例覆盖;
然后使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状态迁移等方法系统性设计用例,不仅测正向流程,也补充各种异常情况;
同时我也会组织用例评审,与产品和开发一起确认是否有遗漏;
对于高风险区域或历史高发 Bug 区域,我会重点设计用例并适当补充自动化测试;
最后通过回归 Bug、补测缺陷路径、覆盖异常路径,不断完善测试用例库,从而有效减少漏测现象。
当缺乏需求文档时,测试要以“逆向推理 + 主动沟通 + 探索验证”为核心。
如果有 UI 原型图、设计图、前端页面,可先了解页面结构、输入输出字段
推测基本功能逻辑(如注册登录、列表查询、分页、详情等)
目的:建立功能框架
有些项目虽然没完整需求文档,但有 Swagger、YAPI、Postman 接口文档
根据接口参数和响应字段,推断功能、校验规则、字段类型
目的:辅助理解业务逻辑
主动向产品经理或开发确认每个功能点的行为与边界
比如:“这个表单提交时哪些是必填项?”、“这一步流程失败会跳转回哪一步?”
目的:补齐知识盲区,避免误测或漏测
自己动手操作 App 或 Web,模拟用户行为,观察系统响应
多尝试边界值、异常输入、重复操作、断网等场景
目的:实际运行中发现问题,建立测试点
根据观察和沟通结果,整理出:
功能点列表
输入条件、预期行为
场景组合(正向 + 负向 + 异常)
目的:形成简版测试用例,辅助执行
边测试边补用例
把发现的问题/需求模糊点及时反馈给产品团队,推动形成规范文档
目的:形成文档化沉淀
在没有正式需求文档的情况下,我会采用“探索 +沟通 +归纳”的方式开展测试:
首先我会查看界面原型、接口文档、接口返回内容,从中推断功能逻辑;
同时我也会主动向产品或开发请教业务规则、关键流程和边界情况;
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式测试,尝试不同输入组合和异常路径,记录系统行为;
在此基础上,我会整理出功能点列表并形成测试用例,覆盖常规流程和高风险场景;
测试过程中我也会不断补充遗漏点,并推动产品团队完善文档;
通过这些方法,即使在文档不全的情况下,也能保障测试质量。
概率性 Bug 是指:同样的操作流程,不一定每次都会触发的问题,具有不稳定性、偶发性,难以重现。
例如:
偶尔登录失败,但刷新就好了
有时下单卡死,重试又成功
安卓部分机型偶尔白屏、崩溃
多次重试、换设备/浏览器/网络尝试
拉同事一起复测,验证是否“错觉”或“操作误差”
截图、录屏、抓包、控制台报错信息
抓 crash 日志、APP logcat、后端日志、前端报错
即使复现不了,也能提供线索给开发分析
问自己 5 个问题:
是在什么设备上出现?
是在什么时间段?
是网络好/差时才出现?
是否特定用户/数据引发?
是不是多线程或并发相关?
规律越清楚,越容易复现/定位
切换不同网络(WIFI / 4G)
使用相同账号/相同数据重试
用多线程 / 多用户模拟并发
配合开发设置断点/日志加强追踪
请求入参、接口耗时、状态码、结果状态等详细打印
开发加入调试代码,记录异常出现时的上下文信息
抓住现场是关键
用例描述中明确写明“偶发”、“概率复现”、“成功率约 XX%”
附带录屏/日志/接口返回内容
提供尽可能多的设备信息、操作条件、系统环境
如果问题和接口有关,让开发查后端日志
如果是 APP 卡死/白屏,查看是否存在内存泄漏、线程阻塞等问题
遇到概率性 Bug 时,我会先确认问题是否真实存在,然后尝试通过截图、录屏、抓包等方式保留现场信息;
接着我会从设备型号、操作路径、网络状态、并发场景等多个维度分析是否存在共性规律;
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会请求开发在关键节点增加日志,方便后续定位;
提交缺陷时会明确说明这是一个“偶发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完整的上下文信息和测试环境描述;
如果无法复现,我也会持续关注该问题,并在后续测试中尝试重现,推动其被记录和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