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1,所有租户共用一个 Collection:所有租户共享一个 Collection,租户特定字段用于过滤。
2,每个租户一个分区:租户共享一个 Collections,但他们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我们可以通过为每个租户分配一个专用分区来隔离数据。
3,基于 Partition Key 的多租户:这是一种可扩展性更强的方案,其中单个 Collections 使用分区 Key 来区分租户。
它们看起来相似,都是“多个租户的数据放在一个大 Collection 里面,然后靠某种标记字段来区分”。但其实这三种方案之间在 性能、隔离性、可扩展性、系统限制 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Milvus 中的数据组织结构是这样层级的:
Milvus 实例
└── Collection(相当于一张表)
└── Partition(相当于表的分区)
└── Segment(真正存数据的物理单位)
在这个架构下,我们来逐个分析这三种方案。
UserData
)tenant_id
WHERE tenant_id = 'xxx'
过滤你有 1000 个租户,每条数据记录如下:
{
"tenant_id": "tenant_001",
"user_vector": [0.1, 0.2, ...]
}
查询时你要写:
collection.query(..., filter="tenant_id == 'tenant_001'")
UserData
tenant_001_partition
partition_names=["tenant_001_partition"]
collection.query(..., partition_names=["tenant_001_partition"])
Milvus 内部只会访问这个 partition 中的 segment,不扫别的。
partition key
(比如 tenant_id
)FieldSchema(name="tenant_id", dtype=DataType.VARCHAR, is_partition_key=True)
插入数据时:
{"tenant_id": "tenant_001", "vector": [...]}
系统会自动把这些数据放到 tenant_001 的隐藏分区中。
查询时直接用:
filter="tenant_id == 'tenant_001'"
方案 | 结构 | 隔离性 | 查询性能 | 扩展性 | 插入支持 | 管理复杂度 |
---|---|---|---|---|---|---|
共用 Collection + tenant_id 字段 | 所有数据在一起 | 差 | 差 | 高 | 支持 | 简单 |
每租户一个 Partition | 数据物理隔离 | 高 | 好 | 有上限(约 4K) | 支持 | 中等 |
Partition Key 多租户 | 自动按字段分区 | 中高 | 好 | 极高(>10w租户) | 不支持批量 | 简单 |
这三种都涉及一个字段 tenant_id
来分租户,看起来区别不大。但 “字段过滤” 和 “分区索引级别过滤” 是性能上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所以看起来一样,实际上性能和隔离上差别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