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公式!用生活例子讲透Transformer,大模型为何强大

想象一下,你现在是个翻译员,手头有一本厚厚的英文书,要把它翻译成中文。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

以前的翻译方法(老派翻译官:RNNs)

过去,我们的电脑(也就是老模型,比如 RNNs)是这样翻译的:就像一个超级认真的翻译官,他会 逐字逐句地 读英文书。

他读到一个英文词时,会琢磨这个词之前讲了什么,以及他到现在为止记住了多少内容,然后才决定怎么翻译。

这种方法有两个大毛病:

太慢,不能分工合作: 就像一个翻译官,他必须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你不能找好几个翻译官同时从书的不同地方开始翻,因为后面的内容得知道前面翻了啥。对一本书来说,这翻译起来可就慢得要命了。

容易“健忘”: 这种翻译官有个缺点,就是记性不太好。句子一长,读到后面可能就忘了开头讲的是什么了,翻译出来的意思就容易跑偏。

Transformer 的新思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模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方法,它说:“我们不再傻乎乎地一个词一个词地看了!我们要用 ‘注意力’ 来翻译!”

这里的“注意力”有点像什么呢?当你在翻译一句话的时候,你不会只盯着上一个词看,而是会 快速地把整个英文句子扫一遍。你会找出和你当前要翻译的中文词最相关的英文词,然后把你的 “注意力” 放在这些词上。

不用公式!用生活例子讲透Transformer,大模型为何强大_第1张图片

Transformer 的工作团队:

高效分工的“翻译公司”(编码器-解码器)

Transformer 模型就像一个分工明确的“翻译公司”。它主要有两个大部门:

1. “理解”部门 (编码器 Encoder)

这个部门专门负责读懂输入的英文句子。它就像一个 “阅读理解小组”。小组里有很多层(你可以想象成6层楼),每层楼里都有两种“工作人员”:

“自注意力”员工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这些员工就像一群 “关系侦探”。他们反复阅读英文句子里的每一个词。当他们看某个词的时候,会思考这个词和句子中所有其他词的关系有多大。

比如,在句子“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中,当他们看到“it”时,就会特别关注“animal”,因为“it”指的就是“animal”。他们会给这种关系 打分(这就是“注意力分数”),然后根据分数,把所有相关词的信息“融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词。

“多头”(Multi-Head)的意思是,这个小组里有好几个小团队,每个团队关注的关系可能不一样(比如一个团队专门找语法关系,另一个专门找指代关系),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句子理解得更透彻。

“信息加工”员工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 这些员工就像 “信息整理员”。当“自注意力”员工处理完一个词的信息后,他们就会对每个词的信息进行独立的、统一的加工,就像给每个词的信息做个“标准化处理”,让它们更容易被下一步使用。

“理解”部门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工英文句子,最后形成一个“理解透彻”的、包含所有重要信息的“浓缩精华版”。

2. “创作”部门 (解码器 Decoder)

这个部门专门负责 写出 输出的中文句子。它就像一个 “写作小组”。它也有好几层楼(比如 6 层),里面有三种“工作人员”:

“带限制的自注意力”员工 (Mask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就像写作小组在写中文句子时,当写到第N个中文词时,他们只能看他们已经写好的前面N-1个中文词。他们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自注意力”计算,理解已写部分的含义,确保前后连贯。

“英中对接”员工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这是连接“理解”部门和“创作”部门的关键桥梁!当写作小组要写第 N 个中文词时,他们会把“注意力”投向“理解”部门输出的那个“浓缩精华版”英文句子信息。他们会找到英文句子中与当前要写的中文词最相关的部分,并把注意力放在那里。这就像翻译员在写中文时,会时不时回头看看英文原文中对应的地方。

“信息加工”员工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 和“理解”部门一样,这组工作人员对每个写出的中文词的信息进行独立的加工。

“创作”部门就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像“挤牙膏”一样,生成中文句子(每生成一个词都会参考前面已经生成的词)。

少了“顺序”怎么办?:

位置“工牌”(Positional Encoding)

既然 Transformer 不像以前那样顺序处理,那它怎么知道词的顺序呢?比如句子“我爱你”和“你爱我”,词是一样的,但顺序不一样意思就完全不同。

Transformer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给输入的每个词额外加上一个表示它在句子中位置的信息。这就像给每个词发一个 “带位置标签的工牌”。这样,即使打乱了顺序,模型也能通过工牌知道哪个词原来在哪个位置。这些位置信息是固定的,通过一些巧妙的数学方法(正弦和余弦函数)生成。

为什么 Transformer 成了 AI 界的“明星”?

Transformer 的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优势,这正是它成为构建大型 AI 模型(比如现在火爆的聊天机器人)核心技术的原因:

超级快,可以多人同时干活: 因为它完全抛弃了顺序处理,大部分计算都可以 同时进行。这就像一大群翻译员可以同时阅读和处理英文书的不同段落,大大加快了训练速度。以前的模型因为必须顺序处理,训练起来慢得要命。

不容易“健忘”,更能理解长句子: 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句子中的任何两个词都可以 直接建立联系,不管它们离得多远。就像翻译员一眼就能看到英文句子开头的主语和结尾的谓语,并建立起联系。在以前的模型中,要记住很久以前的信息需要信号经过很多“步骤”才能传过去,很容易丢失。而 Transformer 把这个“路径”大大缩短了,这让模型更容易理解长句子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它”到底指的是谁。

效果好,效率高: 这些设计上的优势直接体现在结果上。Transformer 在机器翻译等任务上取得了当时最好的成绩,甚至比很多模型的组合都要强。而且,它实现这些优秀结果所需的时间成本比传统模型少很多。

用途广: 除了翻译,Transformer 也被成功应用于其他很多处理文本的任务,比如分析英文句子结构,即使数据不多,表现也很好。这说明它的核心机制(注意力)对于处理各种文本数据都非常有效。

“透明度”更高(能看到它在看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看到模型在处理某个词时,它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句子的哪些词上。这比以前的模型更容易理解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总结

所以,简单来说,Transformer 之所以强大并成为大型 AI 模型的基石,是因为它用聪明的 “注意力机制” 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顺序处理。这种基于注意力的 并行化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并且让模型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捕捉句子中的长距离关系。

这使得构建更大、更强大的模型(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大语言模型,能写文章、聊天、编程的那些)变得可能和高效。就像拥有一个庞大且高效的翻译团队,每个人都能快速浏览和理解全文,并协作完成翻译,而不是一个翻译员苦苦挣扎着逐字逐句地翻译并记住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干货,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