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中多重继承虚继承(virtual inheritance)中 **vbptr** 和 **vbtable** 的实现机制、存储位置和工作原理

1.虚继承

1.1. 背景及概念

  • 虚继承 (virtual inheritance) 用于解决多重继承中“菱形继承”导致的基类多份副本问题。
  • 为支持虚继承,编译器生成额外的数据结构,主要有:
    • vbptr (virtual base pointer):虚基指针,存储在虚继承子类对象中,指向对应的 vbtable。
    • vbtable (virtual base table):虚基表,存储虚基类相对于派生类对象的偏移信息等。

1.2. vbptr 和 vbtable 的定义和作用

名称 作用 存储位置
vbptr 指向 vbtable 的指针,存放在虚继承类对象的内存布局中(成员指针) 对象本身(通常放在对象的开始处) - 栈上或堆上,属于对象内存
vbtable 存储虚基类子对象相对派生类对象的偏移量等辅助信息 只读静态数据区(程序的只读数据段)或常量区
  • vbptr 是对象内的数据成员,随着对象实例存在,因此它在栈上(局部对象)或堆上(new 分配对象)或全局对象中都有。
  • vbtable 是编译器生成的辅助静态表,针对类类型被唯一存储,类似于 vtable 存放位置

1.3. vbptr 和 vbtable 是否相邻?

  • vbptr 是对象内成员,存放于对象内存布局中,vtable 指针也是类似存储在对象内(通常在对象开始部分)。
  • vbtable 是静态常量数据,存储在程序的只读数据区,它们不物理相邻,分别位于不同内存区域。

1.4. vbptr 指针偏移与 vbtable 元素关联

  • vbptr 指向对应类的 vbtable。
  • vbtable 中存储了多组偏移量(偏移虚基类子对象在整个派生类对象中的位置)。
  • 当访问虚继承的基类成员时,编译器通过对象的 vbptr 读取对应的 vbtable 表,找到虚基类子对象的偏移,从而正确访问虚基类数据。

2.辨析!

> vbptr是用来指向vbtable的起始位置?还是指向表中的元素的偏移位置?表的起始位置不需要vbptr给出?vbptr是负责指向表中的成员?表的地址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

vbptr 的作用是:存放一个指针,指向对应虚继承子对象的 vbtable 表的起始位置


2.1.详细说明:

  • vbptr 是指向整个 vbtable 的指针,而不是指向 vbtable 中某个具体元素的偏移。
  • 换句话说,vbptr 直接保存的是 vbtable 首地址
  • 通过 vbptr,程序可以访问整个 vbtable 表,从而读取其中的偏移量数据。

2.2.为什么 vbptr 指向表起始位置?

  • vbtable 中通常存储多条偏移信息,用来支持多个虚基类或多种虚继承情况。
  • 如果 vbptr 只指向某个偏移元素,访问其他偏移就非常麻烦。
  • 因此设计为指向表头,再加上索引访问即可方便读取所有偏移。

2.3.vbtable 地址的获取

  • vbtable 是编译器在静态存储区生成的只读数据结构。
  • 编译器在生成虚继承类的对象布局时,会把 vbptr 放入对象中,指向该静态表。
  • 程序运行时,访问虚基类成员时通过对象中的 vbptr 访问表,动态计算虚基类子对象地址。

关键点!

  • 虚基类的成员布局由虚基类本身定义和管理,存储在虚基类子对象内。
  • 虚继承时,派生类对象只保留一份虚基类子对象,这个子对象的地址通过 vbtable 中的偏移找到。
  • 访问虚基类成员,先通过虚继承子对象的 vbptr 取到 vbtable,然后通过偏移定位虚基类子对象,再访问虚基类成员。

2.5.虚基类内成员的类型和数量对 vbtable 的影响

虚基类成员多样化(int, char, 指针,甚至嵌套类)
  • 虚基类成员的类型和数量并不直接影响 vbtable 的内容结构
  • vbtable 存储的不是虚基类成员的具体信息(如类型、大小、成员偏移等),而是虚基类 子对象 在派生对象中的 偏移量
  • 换句话说,vbtable 只关心虚基类整体在整个对象中的地址偏移。

>虚基类的成员布局由虚基类本身定义和管理,存储在虚基类子对象内!


3. 虚基类成员的访问过程

3.1.示例和流程

假设:

class A {
public:
    int a;    // offset 0
    char b;   // offset 4 (可能有对齐)
    int* c;   // offset 8
};

class B : virtual public A {
    int x;
};

class C : virtual public A {
    int y;
};

class D : public B, public C {
    int z;
};
  • A 中成员 a,b,c 的偏移、类型、大小在 A 的类型定义中是固定的。

  • D 的对象布局中有且只有一份 A 子对象。

  • D 的某个子对象(如 BC)有 vbptr 指针,指向 vbtable

  • vbtable 中的偏移值(如 40)表示从 D 对象起始地址算起,虚基类 A 子对象的位置。

  • 访问 A::a 时:

    • 用当前对象的 vbptr 找到 vbtable
    • vbtable 读取偏移值(例如 40)
    • 计算虚基类子对象地址为 this + 40
    • 再用 A 内部定义的成员偏移访问 a(即偏移0)
    • bc 也是类似流程,偏移是相对于 A 子对象

3. 2总结

内容 存储位置 备注
虚基类成员(a,b,c等) 虚基类子对象内 按该类定义的成员布局存储
vbtable 中的元素 存储虚基类子对象在派生类对象中的偏移 每个虚基类一条偏移,不存成员信息
vbptr 指向的地址 指向 vbtable 起始地址 通过它访问虚基类子对象偏移
方面 说明
vbtable 元素含义 虚基类子对象在最派生对象中的偏移,不是虚基类成员信息
访问虚基类成员 先用 vbptr 找到 vbtable,读偏移找虚基类子对象,再按虚基类类型访问成员
vbptr 与 vptr 是不同指针,分别指向虚基表和虚函数表
vbptr 存储位置 对象内(栈上/堆上对象内存)
vbtable 存储位置 静态只读数据段
问题 答案
vbptr 指向的是什么? 指向整个 vbtable 表的起始位置
vbptr 是指向表中某个元素吗? 不是,指向表头,元素通过索引访问
vbtable 地址如何获得? 编译器静态生成,vbptr 存储该地址

3.3.构建 vbptr 和 vbtable 的实现示范

为了帮助理解,下面用伪代码和注释模拟虚继承中 vbptr 和 vbtable 的实现过程:

#include 
#include 

struct VirtualBaseTable {
    ptrdiff_t offset_to_virtual_base;  // 虚基类子对象相对派生类对象的偏移
};

// 模拟虚基类
struct A {
    int a;
    char b;
    int* c;

    void print() {
        std::cout << "A::a=" << a << ", b=" << (int)b << ", *c=" << (c ? *c : 0) << "\n";
    }
};

// 派生类带 vbptr
struct B {
    VirtualBaseTable* vbptr;  // vbptr,指向静态的虚基表
    int x;

    // 访问虚基类成员的辅助函数
    A* getVirtualBase() {
        // 通过 vbptr 读取偏移,计算虚基类子对象指针
        char* base_addr = reinterpret_cast<char*>(this);
        return reinterpret_cast<A*>(base_addr + vbptr->offset_to_virtual_base);
    }
};

int main() {
    // 假设虚基类 A 在 B 中的偏移是 16
    VirtualBaseTable vbtable_for_B = {16};

    // 构造 B 对象
    char buffer[64] = {0};
    B* b = reinterpret_cast<B*>(buffer);

    // 设置 vbptr 指向静态虚基表
    b->vbptr = &vbtable_for_B;

    // 假设虚基类 A 子对象位于 buffer + 16
    A* a = reinterpret_cast<A*>(buffer + 16);
    a->a = 42;
    a->b = 7;
    int value = 100;
    a->c = &value;

    // B 的成员
    b->x = 123;

    // 通过 vbptr 访问虚基类成员
    A* virtual_base_ptr = b->getVirtualBase();
    virtual_base_ptr->print();

    return 0;
}

说明

  • vbtable_for_B 是静态数据,存储虚基类相对于派生类对象的偏移。
  • vbptr 是对象内的成员,指向该静态表。
  • 访问虚基类要先通过 vbptr 找到偏移,再计算出虚基类子对象地址。
  • 复杂的多重继承和多虚继承,vbtable 会有多条偏移数据,vbptr 指向表头,通过索引访问。

问题辨析

问题一

vbtable 中存储了多组偏移量(偏移虚基类子对象在整个派生类对象中的位置)。

vbtable不是只记录基类的对象相对于当前对象的偏移量吗?一个偏移量不是只需要一个数就够了,为什么会存储多组?这里的含义是一个类同时虚继承多个类,然后它的vbtable中就会含有多个虚基类的对象各自的偏移量(相对于当前的派生类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直接由vbptr来记录直接记录虚基类对象的偏移量,因为可能虚继承了多个虚基类,需要一张表来记录多个偏移量?


1. vbtable 存储多组偏移量的原因
  • vbtable 记录的是“虚基类子对象相对于当前派生类对象”的偏移量集合,这是因为:

    • 一个类可能 虚继承多个虚基类,比如:

      class A { ... };
      class B { ... };
      class C : virtual public A, virtual public B { ... };
      
    • 对于类 C,它同时虚继承了 AB,那么 C 的对象中包含两个虚基类子对象。

  • 因此,Cvbtable 中需要记录 多个偏移量,每个偏移量对应一个虚基类子对象在 C 对象布局中的位置。


2. 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一个 vbptr 记录单个偏移量?
  • 如果只用一个指针(或一个偏移量)记录虚基类的位置,只能指向一个虚基类子对象。

  • 但是现实中:

    • 可能存在多个虚基类;
    • 每个虚基类子对象的位置不同;
    • 需要一张表(vbtable)来存储所有虚基类相对偏移。
  • 所以 vbptr 是指向这张表的指针,由表中不同的索引访问对应虚基类的偏移量。


3. 具体流程示意

假设类 D 虚继承了两个虚基类 AB,对象布局中:

  • vbptr 指向 D 类的 vbtable

  • vbtable 中存储:

    索引 偏移量 (offset) 说明
    0 offset_of_A 虚基类 A 在 D 对象中的偏移
    1 offset_of_B 虚基类 B 在 D 对象中的偏移
  • 访问虚基类 A 时,通过 vbptr 查表索引 0 得偏移,计算地址。

  • 访问虚基类 B 时,通过 vbptr 查表索引 1 得偏移,计算地址。


4. 总结
角色 作用
vbptr 指向虚基类偏移表(vbtable)的指针
vbtable 存储虚继承类所有虚基类子对象相对于当前对象的偏移集合

5. 简要回答
  • vbtable 是存多组偏移量的,因为一个类可能同时虚继承多个虚基类。

  •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用一个单独的偏移量来记录虚基类子对象的位置,而是需要用一个表来存储多个偏移量。

  • vbptr 指向这张虚基类偏移量表,用于动态访问对应虚基类的子对象。


问题二

既然vbptr都是指向vbtable,那么vbptr的值应当是一样的,为什么多个对象不共用一个vbptr,使用静态类型的指针?而是每个对象各自一份?是为了让这个指针保留在对象中,从而实现某些功能?而不是独立的布局于静态区吗?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涉及 C++ 虚继承时 vbptr 设计为“对象内成员指针”而非全局静态指针的原因。下面详细分析。


1. vbptr 是对象内成员指针,为何不设计为静态共享指针?
  • 确实,多个同类型对象的 vbptr 指向同一个静态 vbtable,数值内容相同。

  • 但编译器设计时,vbptr 不是静态变量,而是对象内的非静态成员指针


2. 为什么每个对象需要自己持有一份 vbptr?
主要原因:支持多态和复杂的多继承布局
  • 支持多态对象的布局差异
    不同对象可能是从不同派生类实例化,在复杂继承体系中,对象布局和虚基类偏移可能不同。
    例如,BC 虚继承 A,而 D 又继承 BCD 的对象布局会有所不同,vbptr 可能指向不同的 vbtable。
    如果 vbptr 是静态共享指针,就无法准确反映每个对象的真实布局。

  • 支持运行时类型信息(RTTI)和动态类型转换
    vbptr 作为对象内的成员,能随对象动态调整(例如多态转换时),保证访问虚基类的偏移正确。

  • 允许对象复制和移动后保持一致性
    如果 vbptr 是静态全局变量,拷贝对象时需要额外处理指针;作为对象成员,拷贝时 vbptr 自动复制,省事且语义清晰。

  • 方便调试和异常处理
    对象内结构完整,vbptr 包含在对象布局中,有利于调试器跟踪对象状态,正确恢复虚基类状态。


3. vbptr 不与静态区共存的原因
  • 静态指针无法表达对象的 具体实例布局差异

  • 对象实例可能因派生类不同、内存对齐或运行时情况(比如动态加载类)而有不同的 vbptr 值。


4. 总结:对象内保存 vbptr 的功能和意义
功能 说明
反映对象实际布局 每个对象拥有自己的 vbptr,指向对应派生类的正确 vbtable
支持多态和动态绑定 对象类型转换时,vbptr 指向可随对象改变(如虚继承链变化)
自动随对象拷贝和析构 对象复制时,vbptr 自动复制,保证虚基类访问正确
调试和异常处理友好 对象内有完整布局,调试器可读取 vbptr 信息辅助诊断

5. 形象对比
设计方案 优点 缺点
静态全局 vbptr 节省空间 无法支持不同对象的不同布局
对象内非静态 vbptr 灵活且支持多态和复杂布局 每个对象多占用指针大小内存空间

6. 空间开销 vs 功能权衡
  • vbptr 指针大小通常是机器字长(4 或 8 字节),相比复杂虚继承带来的灵活性和正确性优势,这点空间开销是合理且必要的。

7. 总结
说法 正确解释
vbptr 数值相同应设计成静态指针 被否定,因为不同对象布局可能不同,静态指针无法适应多态布局变化
每个对象持有各自 vbptr 有意义吗? 有,确保每个对象能正确定位虚基类,支持多态、类型转换、拷贝等功能

问题3

vbptr指向的是vbtable的首地址,vbtable是只有一份的。那么当一个类同时虚继承了多个虚基类,它也只会有一张vbtable.
每一个对象只会有一份vbptr,用来指向这张vbtable的首地址?
而不是一个对象中会为每个虚继承的类各自设置一个vbptr?
那么同时继承了多个虚基类的这个派生类,只通过vbptr拿到了vbtable的首地址,它要如何确定vbtable中多个元素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个虚基类的偏移量呢?通过符号进行匹配吗?

下面详细梳理虚继承中 vbptr 和 vbtable 的设计细节,尤其是多虚基类情况下的管理和定位机制。

1. 一个类虚继承多个虚基类时,vbtable 和 vbptr 的数量关系
  • 一个类(派生类)不论虚继承多少个虚基类,通常只会有一张对应该类的 vbtable。

  • 每个该类的对象仅包含一个 vbptr 指针,指向这张唯一的 vbtable。

  • 不会在一个对象中为每个虚基类设置多个 vbptr。


2. vbtable 中多个偏移量如何对应多个虚基类?
  • vbtable 是一张偏移量表,表中的每个条目对应一个虚基类子对象相对于当前类对象的偏移。

  • 编译器会在编译期确定该类的虚基类列表及顺序,并以固定顺序将对应虚基类的偏移量写入 vbtable。

  • 这种“顺序”是编译器内部约定的,并不是通过运行时符号匹配。

  • 访问时,编译器生成的代码知道需要访问哪一个虚基类的偏移量,使用对应的索引访问 vbtable中的偏移值。


3. 如何在代码中定位对应虚基类的偏移?(示意)
  • 假设类 D 虚继承了虚基类 AB,编译器生成的 D 的 vbtable 是:

    vbtable_D = [ offset_to_A, offset_to_B ]
    
  • 编译器内部维护虚基类顺序(例如 A 是索引0,B 是索引1)。

  • 在访问 A 时,编译器发出指令:

    • vbptr 指向的 vbtable_D
    • 读索引0的偏移量
    • 计算虚基类 A 子对象地址 = this + offset_to_A
  • 访问 B 时类似,使用索引1。


4. 是否通过符号匹配?
  • 不是的,运行时不存在符号匹配过程

  • 这些信息都是编译期确定的静态约定,固化在编译生成的代码中

  • 运行时的 vbptrvbtable 只是简单指针与偏移值,访问时依赖编译器生成的代码索引。


5. 总结
问题 答案
多虚基类时 vbtable 数量 只有一张,包含所有虚基类偏移
多虚基类时对象中 vbptr 数量 只有一个,指向该类唯一的 vbtable
vbtable 如何对应虚基类 编译期确定虚基类顺序,偏移按顺序存储,访问时用索引访问
是否运行时符号匹配 否,全部静态确定,没有运行时开销

6. 类比
vbptr --> | vbtable: [ offset_A, offset_B, offset_C ... ] |

访问虚基类X时:
    offset = vbtable[ index_of_X ]
    base_ptr = this + offset

7. 附注
  • 由于虚继承复杂,编译器(如 GCC/Clang/MSVC)生成的符号和链接信息中也会有虚基类信息表辅助调试,但这属于调试符号,不影响运行时访问机制。

8.一个示例和解析
#include 

// 虚基类 A
class A {
public:
    int a;
    virtual void foo() { std::cout << "A::foo\n"; }
};

// 虚基类 B
class B {
public:
    int b;
    virtual void bar() { std::cout << "B::bar\n"; }
};

// 派生类 C 同时虚继承 A 和 B
class C : virtual public A, virtual public B {
public:
    int c;
    void foo() override { std::cout << "C::foo\n"; }
    void bar() override { std::cout << "C::bar\n"; }
};

int main() {
    C obj;

    // 访问虚基类成员
    obj.a = 10;
    obj.b = 20;
    obj.c = 30;

    std::cout << "obj.a = " << obj.a << '\n';
    std::cout << "obj.b = " << obj.b << '\n';
    std::cout << "obj.c = " << obj.c << '\n';

    // 虚函数调用
    A* pa = &obj;
    B* pb = &obj;

    pa->foo(); // 通过 A 的指针调用,实际调用 C::foo()
    pb->bar(); // 通过 B 的指针调用,实际调用 C::bar()

    return 0;
}

说明
  • C 虚继承了两个虚基类 AB
  • C 的对象 obj 只有一份 AB 的子对象。
  • 编译器为 C 生成一个 vbtable,其中存储了 AB 虚基类子对象相对于 C 对象的偏移。
  • 每个 C 对象中都有一个 vbptr,指向这张 vbtable

结合编译器输出查看(GCC)

编译时加上调试和类层次信息:

g++ -g -fdump-class-hierarchy=classes.cpp classes.cpp -o test

你可以在生成的文件中看到类似:

Vtable for C (offset 0):
  0 | 0x0 (int offset_to_A)
  1 | 0x8 (int offset_to_B)

这就是 vbtable 中存储的偏移。


访问虚基类成员偏移示意
  • vbptr 指向 vbtable
  • vbtable[0] 偏移是 A 子对象在 C 对象内的偏移
  • vbtable[1] 偏移是 B 子对象在 C 对象内的偏移
  • 访问 A::a 时用 obj + vbtable[0] + offsetof(A,a)
  • 访问 B::b 时用 obj + vbtable[1] + offsetof(B,b)

模拟实现

#include 
#include 

// 模拟虚基类A
struct A {
    int a;
    void foo() { std::cout << "A::foo, a = " << a << std::endl; }
};

// 模拟虚基类B
struct B {
    int b;
    void bar() { std::cout << "B::bar, b = " << b << std::endl; }
};

// 模拟虚继承派生类C,同时虚继承A和B
struct C {
    // vbptr指针:指向vbtable(虚基表)
    ptrdiff_t* vbptr;

    int c;

    // 访问虚基类A的辅助函数
    A* getA() {
        // vbtable的第0个元素是A相对C对象的偏移
        ptrdiff_t offset_to_A = vbptr[0];
        // 计算虚基类A子对象地址
        return reinterpret_cast<A*>(reinterpret_cast<char*>(this) + offset_to_A);
    }
    // 访问虚基类B的辅助函数
    B* getB() {
        // vbtable的第1个元素是B相对C对象的偏移
        ptrdiff_t offset_to_B = vbptr[1];
        // 计算虚基类B子对象地址
        return reinterpret_cast<B*>(reinterpret_cast<char*>(this) + offset_to_B);
    }
};

// 静态虚基表,存放虚基类子对象相对派生类C对象的偏移量
ptrdiff_t vbtable_for_C[] = {
    offsetof(C, c) + sizeof(int),  // 假设A放在c后面,这里是示意偏移,用实际布局调整
    offsetof(C, c) + sizeof(int) + sizeof(A) // B紧随A后面
};

int main() {
    // 创建一块内存模拟C对象(包含C、A、B子对象)
    // 注意:这里是模拟,实际对象布局编译器会调整对齐和偏移
    struct RawMemory {
        C c_part;
        A a_part;
        B b_part;
    } obj;

    obj.c_part.vbptr = vbtable_for_C;
    obj.c_part.c = 100;
    obj.a_part.a = 10;
    obj.b_part.b = 20;

    // 访问虚基类A成员
    A* pa = obj.c_part.getA();
    pa->foo();

    // 访问虚基类B成员
    B* pb = obj.c_part.getB();
    pb->bar();

    // 访问派生类C成员
    std::cout << "C::c = " << obj.c_part.c << std::endl;

    return 0;
}

说明:

  • vbptrC 对象中的一个指针,指向 vbtable_for_C
  • vbtable_for_C 存储两个偏移量,分别表示虚基类 AB 子对象相对于 C 对象的偏移。
  • getA()getB() 分别通过 vbptr 读取对应偏移,计算虚基类对象的地址。
  • 这里的偏移量计算是示意,实际编译器会根据内存对齐和继承布局自动调整。

如果想要更精确的内存布局,可结合编译器特性输出实际偏移,然后修改 vbtable_for_C 中的值模拟实际偏移。

你可能感兴趣的:(C++教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