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王阳明
二、名垂青史成就
三、《传习录》
四、知行合一
五、王阳明亲身实践知行合一
六、“致良知”说
七、守制讲学及继续平定叛乱
基本信息
姓名:王阳明,曾用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名字由来: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性别:男
年龄: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家庭住址:浙江余姚人
学历: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信仰: 心学
民族: 汉
爱好:观察、与人讨论“心学”理论,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特长: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
主要成就:“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平定“宁王之乱”
文学成就:留诗《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书庭蕉》《答毛拙庵见招书院》等
主要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官位: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金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职业规划:成为圣人,希望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古今完人”,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人物关系:
父亲-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夫人:诸氏(原配,诸养和之女)、张氏(继室,生王正亿)
儿子:王正宪(侄子,嗣子)、王正亿(长子)
学习经历:
✅ 少儿时期,主要是在其祖父的陪伴之下度过的。其祖父熟读诗书,为人雅致,善于歌诗鼓琴,对少年王阳明影响很大。
✅12岁就读私塾,开始接受体制化的学校教育。12岁立志做圣人,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注:阳明后来讲学,首以“立志”为说,强调“立志贵专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5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 17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 18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25岁时,参加科考已经2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28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也就是说,王阳明科举参加第3次才考上)
✅35岁,是他生命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被贬龙场,开始悟道。
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在王阳明的全部学说之中,“知行合一”是相当重要的。知行合一的理解:
把信仰、信念、理想停留于口头而不付之实践,在王阳明看来并不真正知道这些信仰、观念、理想。 比如,“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就是典型的不付出实践的例子,这就是王阳明观点中的没有“行”,便没有真正的“知”。
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知行合一的目标——接受朝廷平定寇盗任务:正德十一年九月,朝廷任命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从此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军旅生涯。朝廷给他的主要任务,是平定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毗连区域的寇盗。
✅ 这些地区崇山峻岭,苍山如海,朝廷教化有所不及,盗贼多发,严重干扰了朝廷的政治秩序与民众的生活秩序,前此虽有屡次征剿,但见效甚微。
✅ 王阳明到了后, 旋即投入了极为具体的对所辖区域各方面情况的实际了解,如:山川地形、道路交通、甲兵储备、财用供给、敌情虚实、风土民俗,以及敌我双方的兵力、兵种、作战能力与特点等等,一切皆讲究考详,务得其实。基于翔实情况的掌握,王阳明十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各种战前的军事准备。-----行
✅ 王阳明为了平定寇盗, 分别进行了三场大规模的战役,我把它们概括为“漳南战役”、“横水桶冈战役”、“浰头战役”,有效肃清了四省毗连区域为害多年的寇盗。而每一战役结束,王阳明都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百姓生活与生产秩序的恢复重建,同时又为地方未来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他强调这样一种观点:所有“盗贼”,原本都是良民,他们之所以成为“盗贼”,或因朝廷刻剥过度,或教化未洽,善心未萌,所以强化道德教育以唤起民众的善良之心,加强政治管理以杜绝民众的啸聚山林,减轻赋税负担以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方略。为此,每场战役结束之后,王阳明都亲自勘踏地形,设立县治,以强化朝廷的政治管理。“漳南战役”结束之后,他设立了福建平和县;“横水桶冈战役”结束之后,他设立了江西崇义县;“浰头战役”结束之后,他设立了广东和平县。这些县治的设立,强化了朝廷的政治管理,使地方的未来安靖有了基本的政治保证。-------行与知的结合
注: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王阳明奉朝廷命令从赣州前往福建处理军内事务,到达南昌外围的丰城县,闻知宁王朱宸濠已于十四日拥兵十万谋反。王阳明完全清楚,这一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完全有可能断送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他摆脱了朱宸濠派来的追兵,果断返回赣州,重新结集队伍,起兵“勤王”。在极为仓遑急迫的情况之下,王阳明竟能“以万余乌合之众,而破强寇十万之兵”。在他的周密部署之下,朱宸濠预备了十数年的谋反事件,虽拥兵十万之众,到七月二十八日即全军覆没,前后不过四十三天。然而,正当王阳明的平叛战争已经结束,并准备把朱宸濠等俘虏押解京师的时候,武宗皇帝却下令要“御驾亲征”,并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重新释放到鄱阳湖上,等候武宗“御驾亲征”,再与决战。对于这一十分荒唐的要求,王阳明断然予以拒绝。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王阳明与皇帝及其倖臣展开了各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周旋与斗争,充分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王阳明反而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诬陷与诽谤,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不白之冤。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反求诸己,进一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全面反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知行合一”之说。正德十五年,他提出“致良知”说,成为其思想的典范性表述
✅ “致良知”的“致”,实际上也即是“行”的意思,不过它更加强调了由内而外的、由内在本心而向外推展的实践过程。“知”的内涵则获得了进一步深化,不只是“知识”,而转变成了人人本有的内在“良知”。因此从根本意思上来说,“致良知”所强调的仍然是“知行合一”,在这一意思上,“致良知”也可以被认为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人人本有的,它就是“天命之性”,是天道在人的存在,因此也就成为人的存在本质,所以也称之为“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但问题恰好在于人人并不见得都能真切地意识到自己良知的存在,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自觉地把自己的良知实现出来。正因为不能“致良知”,实际上才造成我们的心身分裂、人格撕裂,生命的整全意义无法得到真实体现。
✅ “致良知”即要求我们把有得于天道的内在本质、我们的“本心”,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真实地呈现出来,这样,凡我们与之相交往的一切事事物物,就必然能够还归到它们自身的本然真实状态,从而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
注: 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认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最高级需求,它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潜能,以及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与儒家和阳明心学常说的“为己”“成己”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用马斯洛的话说,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稽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
✅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