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架构概述

云原生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开发和部署方法论,旨在充分利用云技术的优势来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云原生通过 架构解耦、自动化、服务化,让应用与云平台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效率跃升,成本优化,业务敏捷。

一、服务化架构模式(微服务与小服务)

将单体应用拆分为独立部署的小型服务,每个服务专注单一业务功能(如用户服务、订单服务),通过轻量级协议(如 HTTP/REST、gRPC)通信。微服务(Microservices):强调服务自治(独立代码库、数据库),适合复杂业务场景(如电商、金融)。

优势
  • 解耦复杂度:每个服务可独立开发、测试、部署,降低维护成本。
  • 技术异构性:不同服务可采用不同技术栈(如 Java 服务与 Go 服务并存)。
挑战
  • 服务拆分过度:导致调用链路复杂(如 “用户下单” 需调用 10 + 服务),排查困难。
  • 分布式事务:跨服务操作需解决数据一致性(如订单服务与库存服务的扣减事务)。
实践建议
  • 按业务领域(如 “领域驱动设计 DDD” 中的聚合根)划分服务,避免技术逻辑拆分(如将 “数据层” 单独拆为服务)。
  • 采用 API 网关(如 Spring Cloud Gateway、Kong)统一管理服务入口,简化客户端调用。

二、Mesh 化架构模式(服务网格)

将传统嵌在业务代码中的中间件能力(如负载均衡、熔断、认证)剥离为独立的Sidecar 代理进程,形成统一的 “服务网格” 层,实现业务逻辑与基础设施解耦。

关键组件
  • Sidecar:与业务容器 / 进程伴生(如 Istio 的 Envoy Proxy),负责流量转发、监控、加密等。
  • 控制平面:集中管理 Sidecar(如 Istio 的 Pilot 组件),动态下发路由规则、策略。
优势
  • 无侵入性:业务代码无需集成 RPC 框架、配置中心等库,仅通过 Sidecar 通信。
  • 标准化治理:统一实现服务发现、故障注入、灰度发布等功能,避免各团队重复造轮子。
应用场景
  • 微服务架构中,治理复杂的跨服务调用(如多语言服务间的流量管理)。
  • 传统应用迁移云原生时,通过 Sidecar 逐步注入弹性能力(如熔断、重试),避免重构代码。
典型工具
  • Istio:主流服务网格框架,支持 Kubernetes 环境,提供流量管理、安全、可观测性等功能。
  • Linkerd:轻量级服务网格,聚焦性能和安全性,适合资源受限的场景。

三、Serverless 模式(无服务器架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化与大数据,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