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三农发布相关视频,使用AI助手整理汇总。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前我们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怎么样?
农业部陈司长:到24年年底,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数超过了10亿亩。在分布上,高标农田占国家耕地面积的一半儿以上了,永久基本农田也是超过六成以上。粮食主产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是主体,在整个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0%。
如果从工程设施上来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了大量的田间基础设施,数量上都是千万级以上。比如说道路,还有各类的田间沟渠都是超过1000万公里以上的;再加上各种机井、小泵站等水工建筑物,这个可能就在2000万处以上。在地方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三句话总结的特别好:出现大灾的时候是少减产,小灾就是保稳产,无灾就是多增产。
去年,我们国家粮食产量首次登上1.4万亿斤,在这之前应该是多年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说高标准农田还是发挥了很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在2023年的时候,杜苏芮台过境,北方地区应该是农田受淹面积比较大。有科研机构拿遥感图像进行比对以后认为:一般耕地上受淹的这个程度,比高标准农田要深;一般耕地受淹的面积占比大概是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的2.2倍。这也在侧面反映了高标准农田对于防灾减灾的作用。
结合三夏麦收的情况,说一说高标准的农田在其中怎么提升效率,减少损失?
李保国老师:在河南,你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看这就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结果。高标准的建设要张片,成一定的规模。我们所说的灌排条件,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就保证了粮食的丰产。比如说在收获期间,通农机的路,收割机需要的道路;收割机到田里边,又要求地块平整,这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抢麦收时机。比如说这几天晴天良好,那么适宜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用农业现代化的农机,再加上智能收割,再去提高我们这个收获的效率,粮食的损失率就可以降到最低。
实际上是干旱是每年都有发生的,会在局部的某个地方,也就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高标准农田建设,凡是有水源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到位的,能灌能排,能灌上水,粮食就不会存在完全受自然灾害胁迫的情况。所以在洛阳,或者是这一带极端的旱地条件,或者高地或者梯田上的干旱。但是在大面积这种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今年的小麦还是丰收的,具有灌溉条件的还是丰收的。
在水源保障上面,在建高标准农田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如果说纯粹的是没有水源的这些地方,会暂缓建设高标农田。真正的高标准农田建完了以后,除了及时的灌溉以外,这更大的一个在背后的作用就是能够更加的省水和提升用水的效率。
第一个的话,能够节水。在项目群里面看到的,很多地方都省水到20%到30%,我们国家总体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省出来的水可以去去浇灌更多的地。第二个的话,我们刚才说这个效率还体现在它的灌水的时间上。以前可能像大水漫灌或者是沟渠,导致这个水浸田的时候,这个时间比较长。现在,如果像高效节水灌溉下去的话,通常在用时方面也比原来更省了,也就是我们用工的问题。以前可能家家户户都要到自己的田间地头去看这个灌溉的情况,现在有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就已经实现的打开阀门自动灌溉,甚至手机物操作实现智能化灌溉。
还有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西北极端缺水的地区,还有包括在咱们东北的西部,就是水肥一体化推广的很快,极大的提高了这些区域,特别是缺水地区和粮食的产量,产能大大的提高,提高了水和化肥的利用率,这实际上背后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的资源保障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表现。
在整个方案里面,创新性的政策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科学规划了未来的新目标。新目标有2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到2030年,要累计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还要改造提升2.8亿亩,同步新增高效节水灌溉8000万亩。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的时候,累计建成的这个面积上,我们用的是一个定性的表述,这是逐步的具备条件的全部建成。有些地方可能受水、土或者什么其他的资源禀赋的影响,它不适宜去高标准农田,所以不会做一刀切。在改造提升上,结合以前的建的这些,未来到三五年还要继续的进一步的改造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方面,也是按年均在1000万亩的这个目标往前推进。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监管这一块提出了全新的监管体系,提出了发展农村建设的一些全新的政策。在资金方面的话,比较突出的新政策,包括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子账户,子账户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专款清算、专款监管、专款调拨是非常有用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被挤占、挪用,或者是出现“跑冒滴漏”等等这些情况。在水资源的创新政策方面,就是把高标准农田和灌区的建设协同起来,强调要进一步的加强小型水源工程的建设,要实现旱涝保收的这个要求;再从水源到田间的这个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之间的衔接方面,也进一步的要提出贯通衔接的要求。最后还有对于一些农田水利的管护要求。所以说这真正的把水这个方面打通。
第三个方面的话就是在土地资源的这个政策协同上,要疏堵结合。这次方案里面写的很明确,按农用地管理的设施,不再纳入用地审批的范围,不适合建设的区域未来可能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要从保护红线里面调出去,这样的话还要在红线外优质耕地上新建一部分高标准农田,按照法定要求开展;同时,从划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有进有出,实现双向奔赴,在其他更适宜的耕地上建高标准的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是能灌溉,能排涝。
一是有水源,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水利工程、技术配套,把水源有效的转换成农田用水,供给作物利用,这就是说还能灌溉的时候,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有水源。
二是涝能排,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这个工作,现在的重视程度和复杂的程度远远比灌溉还要难。农田涝灾随时会造成到手的粮食减产,甚至还会绝收;所以这也是农田建设里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所以在我们来讲,就是说有灌溉工程,也都该有排水工程。
国家现在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同时还有黑土地保护工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工程。这个工程完全融合在一起,因为目标都是要提升耕地地力,保证东北的粮食产出,同时在未来还要开展黑土地保护。黑土地保护具体就是指的土壤肥力的保持。黑土地为什么退化呢?就是我们农业生产过程引起的。第一个引起土壤的变薄,就是说水蚀或者风蚀把土壤表层刮走了,这里的水蚀就涉及到排水条件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输水系统。风蚀是因为我们也没有防护林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假如水有退路或者出路,风有所防,这就把高标准农田土壤侵蚀降到最低。这也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有利于东北黑土区的保护,有利于地力的保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排水做好了,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技术水平、农机化的水平提高了,我们可以操作的效率更加提高,机械进地的次数降低,那么土地变硬的问题也能得到初步的解决。在这基础上,我们田间的这些种植措施再跟上,这样就能达到产能的提高,高产稳产。
第一个就是明确了农田建设的优先区域,包括四个方面格局。比如说我们的水资源条件好的地方,黑土地、平原地区,还有粮食产量和产能提升比较大的地方,这四类地区是我们优先建设的区域;同时规定的这个严格限制的区域,比如说一些生态脆弱区,很明确有禁止建设区域。大部分的情况下,就是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是不允许建设的。还有一些是严格管控类的耕地,也是属于禁建区的,25度以上的坡地是属于禁止建设的区域,在之前的话,我们在25度坡上有一些耕地,这些耕地未来可能逐步要纳入到退耕还林或者还草的范围。
第二个方面的话就是对于全国各地怎么建,我们不同的地区建设的重点不一样,这个也是做了明确,按照七大类区域来开展建设。每个区域针对自己的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来确定建设重点。打个比方说,我们西南地区像工程性缺水的因素比较突出,那我们在农业水利的设施上,可能要下更多的力气。
第三个方面就是对高标准农田现在具备条件这一块,要建成基本的标准也比较明确了,一二三的标准:“一平两通三提升”,一平:在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内,田块是相对平的,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归并一部分田块,更便于农机生产,也更有利于发挥它的规模效益。两通方面实际上就是通路和通水。通路,这一块儿最直接的因素,未来可能农机作业是一个主要的方向了,不仅要让农机能够走到田间,实现它的这个通行条件,同时在一些细节上面,比如说从道路到田地里面有一个下坡道的问题,这一次也是很明确的必须有,特别是在南方的水田,还有西南的那些水田旁边。一平两通,实际上是从工程设施的要求上来,把高标准农田的基本要求明确下来了。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是从目标导向上来讲的,就提升地力,提升耕地质量,这个是对农田的本体而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升粮食产能;提高产量的同时,又要给农民增收带来好处
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简单讲应该是包括三个阶段,一个就是前期的阶段,像选址和规划设计,这都属于前期阶段的工作。第二个阶段是项目的实施阶段。第三个是验收阶段。
从推进工作的角度来说,高标准农田是以项目的形式落地的,它每个这个项目都有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的话就是这三个阶段组成。在前期的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两点,一个是选址,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规划设计要进一步明确的验收依据。比如说在原来的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达到设计的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老百姓使用工程的情况,以及老百姓对高标准农田工程总体的满意度,都纳入了验收的依据里面。
目前从这个方案的要求上来讲的话,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引导式的去让群众参与,先要跟群众讲,高标准农田能解决什么问题,你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相互了解清楚了以后形成共识,我们才可以去引导他在哪些方面,我们优先建什么内容,把这些共识达成了以后,真正的形成建设的方案,保障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公众参与方面,更多的还是要注意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直接一点就是一定要农民的意愿是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