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T+1 到毫秒级:Orca 将终结传统 IBOR 解决方案?

在金融行业,数据是决策的核心,而实时数据则是现代金融的“脉搏”。长久以来,金融机构依赖 IBOR(Investment Book of Records,投资账簿记录)作为数据管理的基石,确保交易、风控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即使在2025年,高盛(Goldman Sachs)这种全球顶级投行仍以 IBOR 为核心架构,结合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 Q1 收入同比增长10%,远超市场预期。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 IBOR 及其技术实现,共探当今市场环境下更高效、更智能的 IBOR 搭建方式。

一、为什么金融市场需要 IBOR?

2008 年之前,金融机构历经多年的投资系统建设,多数交易实现了电子化,并且通过数据仓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全资产的非实时管理。然而,看似繁荣的背后暗藏危机,诸多棘手问题如影随形。例如,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无法顺畅流通与共享,犹如一座座孤立的 “数据烟囱”。烟囱式建设导致系统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协同,资源浪费严重且效率低下。投资决策线下化使得决策过程耗时费力,无法及时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为突出的是,前后台数据口径不一致,这给投资经理和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困扰,他们难以基于准确、一致的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在这样的困境下,为投资的全业务域构建一个统一数据源迫在眉睫,而交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IBOR 应运而生。IBOR,主要用于记录和管理投资组合的相关信息,它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统一数据源难题

IBOR 通过全面获取和精细加工所有交易信息,从多个关键维度,如前台交易口径、中台风险口径、后台财务口径等,精确计算各类资产类别的日内持仓及可用情况。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各个分散的数据孤岛,为整个投资业务体系提供了统一、可靠的数据源。​

2.业务协同效率低下难题

作为交易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数据源,IBOR 让交易、绩效、风控、合规等各个业务系统得以基于单一黄金拷贝数据源协同运作。这不仅精简优化了繁琐的业务流程,还在所有业务系统间建立起协作的一致性基础,极大提升了业务协同效率。

3.金融市场透明度与稳定性问题

通过实现交易前、交易后的信息透明化以及提供准确的风险数据,IBOR 增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市场参与者能够基于更充分、准确的信息进行交易决策,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波动,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可以说,IBOR 的出现加速了金融行业从传统的分散式数据管理向集中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它整合了金融机构内部的交易数据资源,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金融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创新发展。​基于 IBOR 提供的强大数据支持,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出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从而拓展业务边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实现 IBOR 的技术要求

在解读传统 IBOR 方案在现代金融市场的出现的问题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何为 IBOR,以及为实现 IBOR 需要的技术能力。

IBOR,全称为 Investment Book of Records,作为投资管理的核心数据中枢,通过整合交易全生命周期的关键信息(如持仓、估值、资金流动等),汇总了多资产类别的实时与历史数据(包括证券头寸、风险敞口、公司行动、税务会计等),实现了投资组合的全局可视化、风险精准监控、绩效透明分析以及合规高效管理,同时为前台交易、中台运营和后台结算提供统一、准确的“黄金数据源”,助力机构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并提升决策效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IBOR 技术实现需要从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实时计算三个关键维度协同推进。

在数据存储层面,IBOR 需要汇集、处理高频交易数据、复杂头寸信息和历史记录,这就要求底层数据处理具备高吞吐写入、低延迟查询和强一致性的能力。基于时序数据库打造的数据处理架构能够支持毫秒级的数据更新和复杂聚合查询,同时通过分布式存储策略平衡性能与成本,是较优选择。然而,跨系统数据同步和快速膨胀的衍生品数据存储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数据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 IBOR 的业务价值,需要支持实时风险监控、绩效归因和监管报告等核心功能。现代 OLAP 引擎使机构能够快速完成投资组合的穿透式分析和复杂关联风险评估,但不同系统间的指标口径差异和历史数据调整带来的分析一致性挑战,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语义层和严格的数据治理体系来解决。

实时计算是 IBOR 区别于传统会计系统的关键所在,流计算框架和事件驱动架构使其能够实现毫秒级的合规检查和风险预警。通过状态管理和事件时间处理,系统可以准确维护持仓、资金等关键状态,并处理跨时区交易的时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流批一体架构将进一步简化了数据处理管道。

这三个维度的技术能力共同构成了 IBOR 的“实时数据-即时分析-快速响应”闭环,推动投资管理从被动记录向主动决策的转变。

然而,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现有方案和产品面临着巨大的系统整合挑战。传统架构往往需要组合多个异构系统(如Flink + Kafka + ClickHouse),不仅带来高昂的运维成本,还面临数据一致性、系统协同等复杂问题。各组件间的接口开发、性能调优和故障排查消耗了大量工程资源,而跨系统的数据流转延迟更是难以满足现代投资管理对实时性的严苛要求。

这种困境在复杂金融场景中尤为突出:当需要同时处理高频交易数据流、实时风险计算和历史数据分析时,传统技术栈往往捉襟见肘。系统间的性能瓶颈会导致关键业务指标滞后,而分散的数据存储又增加了全局监控的难度。更棘手的是,随着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和业务规模扩大,这种拼凑式架构的扩展性瓶颈愈发明显,迫使机构在数据时效性和计算准确性之间做出妥协。

除了这三个关键维度的技术难题和整合挑战,传统的解决方案还存在缺乏金融领域专业数据类型支持、国产化程度低、学习成本和人力成本高、运维困难等问题。

那么,是否有一款产品,可以一站式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三、IBOR 搭建的新方式

基于传统数仓或数据湖的 IBOR 解决方案仅能做到 T+1 的数据价值挖掘,且存在架构复杂,兼容性依赖,难以变更等问题;基于开源流处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国产化程度相对较低,安全风险高,且需要更大的工程师队伍来集成和运维所有的开源系统。这些方案实质上都未能实现统一的企业级实时计算平台,未能完全发挥 IBOR 的作用。当下,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需要更高效、更智能的 IBOR 新系统。

DolphinDB 近期发布的企业级实时计算平台Orca,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DolphinDB 作为一款量化投研工具所被人熟知,近年来,在各大头部机构均有应用,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投研分析工具的标配。

此次推出的 Orca(虎鲸)是 DolphinDB 继单集群版本 Dolphin(海豚),GPU 版本 Shark(鲨鱼),复杂事件处理引擎 Octopus(章鱼)之后的又一个海洋家族品牌。虎鲸力量大,速度快,聪明,特别擅长家族协同作战,正象征多集群、多部门间的高效协作。

总体来说,Orca 作为 DolphinDB 的企业级流计算解决方案,以​​声明式 API​​ 简化开发流程,用户无需关注底层逻辑即可快速构建流图;内置​​ 2000+ 计算函数​​(如聚合、状态分析、时序处理等),覆盖金融、物联网等场景需求,开箱即用;通过​​高可用架构​​(Checkpoint 机制、端到端 exactly-once 语义)保障数据一致性与任务容错,支持故障自动恢复,满足企业级实时计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助力复杂流处理任务高效落地。

Orca 的核心目标是:

计算抽象
提供一套声明式 API,支持链式编程风格,简化流计算框架构建流程。用户无需关心表结构推导、并行度拆分、级联订阅与资源清理。

自动调度
系统根据构建的流图,结合集群拓扑与资源状况,自动完成任务的部署与执行,无需用户干预。

计算任务高可用
通过内置 Checkpoint 机制,当节点发生故障或机器宕机时,可自动恢复至最近一次快照状态,确保计算任务不遗漏任何待处理的数据。

如果您希望深入了解:

  • 如何实现全局数据状态的低延时实时计算?

  • 如何通过内置算子和原生流式引擎,无缝构建企业级计算流水线?

  • 如何通过声明式 API 显著降低代码复杂性?

  • ……

欢迎联系小助手,了解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DolphinDB,数据处理,实时计算,IBOR,Orca,声明式,API,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