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二-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5)

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核心和主体。

2、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3、教育制度确立依据

社会依据、人的依据、学制本身的因素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英国;一轨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一轨自下而上,劳动者;既不相通也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小学中学大学;有利于教育普及。

3、分支型学制:中国、苏联;初等教育阶段共同基础教育、中等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既有利于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不够灵活。

三、我国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每实施

癸卯学制:1904年;承袭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男女平等,第一次明确规定男女同校;改学堂为学校;资本主义

壬戌学制:1922年;美国学制;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

四、现代教育指导的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

2、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3、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标志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确立。

第六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是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广义是人脑中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渴求;狭义是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

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2、社会本位论

3、个人本位论:自然人

4、教育无目的论: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5、辩证统一论

三、我国教育目的

1、历史回顾

1957年: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关于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985:首次提出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93:首提出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1994:首提出素质教育

1999: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文件

2015: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德智体美

2021:德智体美劳

2、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依据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

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四、全面发展教育

德:灵魂、统率;保持动力、保证方向

智:前提、支持;发展学生智力

体:物质基础;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教育性基础性

美:动力作用

劳:综合作用;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

五、素质教育

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第七节 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自然条件下,广泛使用最基本的

调查法:问卷访谈

历时法:搜集历史事实

实验法:人为变革研究对象;探讨教育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教师反思,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叙事讲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二-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