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项目结构主要有四个文件类型
主要文件
微信小程序采用 JavaScript、WXML、WXSS 三种技术进行开发,本质就是一个单页面应用,所有的页面渲染和事件处理,都在一个页面内进行,但又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调用原生的各种接口微信的架构,是数据驱动的架构模式,它的 UI 和数据是分离的,所有的页面更新,都需要通过对数据的更改来实现 小程序分为两个部分 webview 和 appService 。其中 webview 主要用来展现 UI ,appService 有来处理业务逻辑、数据及接口调用。它们在两个进程中运行,通过系统层 JSBridge 实现通信,实现 UI 的渲染、事件的处理
小程序直接 this.data 的属性是不可以同步到视图的,必须调用:
微信小程序在初始化之后,再对原来的数据对象进行任何更改,都始终不会生效!只能手动调用setData接口明确指明同步哪些键/值至视图层才会触发更新 vue则是对数据对象进行了监听,只要有更改就可以并且会立即触发视图层的更新
this.setData({
// 这里设置
})
设置值
new Vue({
el: '#app',
data: {
reason:''
}
})
- 但是在小程序中,却没有这个功能。那怎么办呢?当表单内容发生变化时,会触发表单元素上绑定的方法,然后在该方法中,通过this.setData({key:value})来将表单上的值赋值给data中的对应值。下面是代码,可以感受一下:
Page({
data:{
reason:''
},
bindReason(e) {
this.setData({
reason: e.detail.value
})
}
})
取值
WXSS 和 CSS 类似,不过在 CSS 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改
rpx 是响应式像素,可以根据屏幕宽度进行自适应。规定屏幕宽为 750rpx。如在 iPhone6 上,屏幕宽度为 375px,共有 750 个物理像素,则 750rpx = 375px = 750 物理像素
/** index.wxss **/
@import './base.wxss';
.container{
color: red;
}
在 app.js 文件中定义全局变量 globalData, 将需要存储的信息存放在里面
// app.js
App({
// 全局变量
globalData: {
userInfo: null
}
})
使用的时候,直接使用 getApp() 拿到存储的信息
//pageA.js
// Navigate
wx.navigateTo({
url: '../pageD/pageD?name=raymond&gender=male',
})
// Redirect
wx.redirectTo({
url: '../pageD/pageD?name=raymond&gender=male',
})
// pageB.js
...
Page({
onLoad: function(option){//option里面可以拿到路由参数
console.log(option.name + 'is' + option.gender)
this.setData({
option: option
})
}
})
需要注意的问题:
wx.navigateTo 和 wx.redirectTo 不允许跳转到 tab 所包含的页面
onLoad 只执行一次
详见 生命周期回调函数
参考 这里
1、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2、用户行为预测
3、减少默认 data 的大小
4、组件化方案
优势
缺点
小程序支持大部分 ES6 语法
如果开发者拥有多个移动应用、网站应用、和公众帐号(包括小程序),可通过 unionid 来区分用户的唯一性,因为只要是同一个微信开放平台帐号下的移动应用、网站应用和公众帐号(包括小程序),用户的 unionid 是唯一的。换句话说,同一用户,对同一个微信开放平台下的不同应用,unionid 是相同的
12.如何实现下拉刷新
参考 这里
相同点:首先他们都是作为点击事件函数,就是点击时触发。在这个作用上他们是一样的,可以不做区分
不同点:他们的不同点主要是bindtap是不会阻止冒泡事件的,catchtap是阻止冒泡的
widthFix:宽度不变,高度自动变化,保持原图宽高比不变。 首先我们先设置image的mode为widthFix,然后给图片加一个固定rpx的宽度,比如:730rpx。 这样图片也可以自适应了。。因为小程序的rpx本身就是一个自适应显示的单位
详情参考这里
自定义属性,属性的值来自声明式变量 子组件通过props接收
自定义事件,父组件通过事件接收子组件传过来的值 自定义封装组件的例子:
//父组件使用
//接收子组件数据的事件
ontogg(ele) {
console.log('接收子组件发过来的数据',ele)
}
//自定义横向滚动条
let { box, imgs, cates,toView ,flag,end} = this.state
this.ontogg(ele)}
/>
//子组件
export default props=>{
//接收父组件传过来的属性和事件
const {box,flag,toView,cates,onChange}=props
const renderSCview=()=>{
return(
cates.map(ele => (
//view要加id,和scroll-into-view相关联
onChange(ele)}
className={ele.cate === box ? 'mack on' : 'mack'}
key={ele.id}
id={'c'+ele.id}
>
{ele.cate_zh}
))
)
}
return (
// 横向滚动条
{renderSCview()}
)
}
| 生命周期 | 参数 | 描述 | 最低版本 | | -------- | ------------ | ---------------------------------------- | -------- | | created | 无 | 在组件实例刚刚被创建时执行 | 1.6.3 | | attached | 无 | 在组件实例进入页面节点树时执行 | 1.6.3 | | ready | 无 | 在组件在视图层布局完成后执行 | 1.6.3 | | moved | 无 | 在组件实例被移动到节点树另一个位置时执行 | 1.6.3 | | detached | 无 | 在组件实例被从页面节点树移除时执行 | 1.6.3 | | error | Object Error | 每当组件方法抛出错误时执行 | 2.4.1 |
参考这里
参考这里
参考这里
来看看app.json代码:
export default {
pages: [
'pages/index/index',
"pages/search/search",
'pages/news/news',
'pages/attention/attention',
'pages/collect/collect',
'pages/comment/comment',
'pages/my/my',
"pages/detail/detail",
"pages/chat/chat",
],
window: {
backgroundTextStyle: 'light',
navigationBarBackgroundColor: '#fff',
navigationBarTitleText: '小红书',
navigationBarTextStyle: 'black',
enablePullDownRefresh: true
},
tabBar: {
"list": [
{
"pagePath": "pages/index/index",
"text": "首页",
"iconPath": "assets/tabbar/1.png",
"selectedIconPath": "assets/tabbar/2.png"
},
{
"pagePath": "pages/news/news",
"text": "消息",
"iconPath": "assets/tabbar/news1.png",
"selectedIconPath": "assets/tabbar/news2.png"
},
{
"pagePath": "pages/my/my",
"text": "我的",
"iconPath": "assets/tabbar/3.png",
"selectedIconPath": "assets/tabbar/4.png"
}
]
},
permission: {
"scope.userLocation": {
"desc": "为了更好的为你服务,请允许访问你的地址"
}
}
}
参考这里
参考这里
隐藏原生样式 获取胶囊按钮、状态栏相关数据以供后续计算 根据不同机型计算出该机型的导航栏高度,进行适配 编写新的导航栏 引用到页面
参考这里
相同点:
wx:if 与 hidden 都用来控制小程序元素的显示
不同点
wx:if:
hidden:
总结: 1、当元素频繁切换是否显示时使用 hidden ,因为 wx:if 会频繁地销毁渲染元素 2、当元素不频繁切换是否显示时使用 wx:if,因为 wx:if 会避免页面加载时渲染过多,导致页面加载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