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写完文章,准备好cover letter、伦理声明、copy right等附件资料,上传到投稿系统,结果睡一觉第二天就接到拒稿信。这种情况一般是初审拒稿desk rejection。有的时候,编辑不忍心拒太快。会刻意过两天再给作者发拒信。那么,为什么有些论文直接在初审环节就被拒绝呢?是论文真的写的很差吗?
1 什么是初审(Precheck) ?
在SCI期刊投稿的旅程中,“Precheck”和“Desk Reject”是初审阶段的两个关键概念,“Precheck”是编辑部或投稿系统对稿件进行的初步检查,通常发生在投稿后的几天内,重点审查格式是否规范、主题是否匹配、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抄袭或伦理问题以及对期刊本身发展的意义,目的是过滤掉不符合期刊专属条件的稿件。
而Desk Reject则是编辑在预审后或稍作深入评估时,直接拒绝稿件的决定。此时,稿件甚至没机会进入同行评议。简单来说,Precheck像是“技术关卡”,偏重形式审查;桌拒则是“编辑裁决”,涉及对内容质量和价值的判断。
2 初审的审核内容
Precheck的具体内容因期刊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格式与规范性检查
检查稿件是否遵循期刊的投稿指南(如字数限制、字体、参考文献格式)。
确认文章的必要部分(如摘要、关键词、图表说明)。
例如:若文章过于凌乱,可读性较差,则存在被退回修改的可能。
• 主题相关性
评估稿件的研究主题是否与期刊的“Aims and Scope”(目标与范围)一致。
• 基本质量评估
检查语言是否可读(尤其是非英语母语作者的稿件)。
确认是否存在明显错误(如数据缺失、逻辑不通)。
例如:语法错误遍布的稿件可能直接被要求改进语言。
• 伦理与合规性审查
通过抄袭检测软件(如iThenticate、Turnitin)检查是否存在剽窃。
确认是否声明了利益冲突、伦理审批(如涉及人体或动物实验)。
例如:未提供伦理声明的医学研究可能被退回。
• 完整性检查
确保稿件附件齐全(如图表、补充材料、数据文件)。
3 初审环节,哪些角色会参与审理你的稿件?
1.助理编辑(Assistant Editor)
定位:“技术门槛” ——格式规范、材料完整、伦理合规。
职责:在一些较大的机构中,可能会有助理编辑或专门的初审团队分担工作,负责处理大量投稿的初步过滤。
评断方面:格式是否规范(如字数、引用规范)、基本事实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技术性错误。
2.责任编辑(Managing Editor)
定位:“战略筛选”——主题契合度、总体价值。
职责:编辑通常是初审的核心人物,负责初步筛选稿件。他们会刊物的发展目标或平台的定位,来确认是否值得进入下一步审稿流程。
评断方面:文章对于期刊的重要性(同样也是审稿人最在意的)。
3.学术编委 (Editorial Member)
定位:“专业把关”——科学严谨性、创新性。
职责:稿件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快速判断内容是否具备学术或专业价值。
评断方面:专业内容的准确性、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数据或论据是否可信。
4 桌拒比例
在SCI期刊投稿中,桌拒(Desk Reject)的比例往往令人咋舌:普通期刊约为30%-50%,顶级期刊甚至高达60%-70%。背后既有期刊运作的现实需求,也有投稿生态的深层问题:
1. 投稿量激增与资源有限的矛盾
近年来,全球科研产出迅猛增长,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科研大国的投稿量大幅上升。据统计,Elsevier每年处理的投稿超过200万篇,而顶级期刊如 Science或 Nature每年收到的稿件可达万计。然而,期刊的编辑团队和审稿人资源却是有限的。编辑不得不通过初审快速筛选,淘汰大部分稿件以保证流程效率。桌拒的高比例,某种程度上是“供过于求”下的无奈选择。
2. 期刊的发展和定位
顶级期刊追求突破性创新和高影响力,稿件质量过硬只是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能“惊艳”学术圈引来更多的关注。然而,许多作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编辑一眼就能看出其影响力有限,自然毫不留情地桌拒。
5 常见的桌拒原因
1 论文内容与期刊刊载范围不符
每个期刊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和刊载范围。当论文内容不符合期刊的目标和范围时,不管论文质量如何,都会被拒稿。投稿前应仔细阅读期刊的指南和最近发表的文章,确保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内容与期刊的定位相匹配。
2 重复率过高
高重复率是期刊编辑在初审时常见的拒稿理由之一。一般重复率不超过15%,编辑在初审时会用crosscheck查重软件对论文的主体部分进行重复率检测。一旦发现重复率过高,就不会进一步送审。
3 研究毫无创新性可言,都是别人已经发表过的结论
有的来稿乍一看质量很高,数据详实,图表丰富。但是编辑会对该领域的最近进展做一个核实。结果发现该作者的主要结果别人已经发表过了。那这篇文章基本就没有发表价值了。
4 有一定的创新性,但结果不够支撑一篇文章,还需要做的更深入一点
期刊按照影响依着你和质量,划分为Q1Q2Q3Q4四个分区。能够发表在Q4-Q1区期刊,所需要的创新性依次增加。即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如果创新点太小,文章同样可能被拒稿。作者应考虑进一步扩展研究,增加实验或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直到足以支持其论点
5 文章的结果与前人结论相悖,或者研究方法不是该领域主流科学家所用的方法
科学研究是站在无数前辈的基础上取得的一点进展。如果结果与前人结论相悖,作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合理的解释来支持自己的发现。
此外,每一项数据的获得都有学界公认的主流研究方法,如果你采用非主流的研究方法,那么也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明其有效性。
6 写作太差
逻辑混乱、结构不清晰,让人不知所云;还有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或不规范的引用都会减少论文的可读性,增加被拒的风险。投稿前,作者应该仔细润色校对文章(用ChatGPT来帮助润色非常高效且质量很高),确保论文表达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7 投稿资料不全
除了稿件和图表,还包括如版权声明、伦理声明、冲突利益声明等必要文件。初审时编辑会核对这些规范性文件是否齐全,对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理解研究的合规性、伦理性以及版权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投稿资料不全,编辑部可能会在初审阶段就拒稿。
8. 文献综述不充分或者过时
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文章需要建立在充分且最新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如果文献综述部分太潦草肤浅,忽略了最近的研究进展,或者未能涵盖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编辑可能会质疑作者对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这种情况下,即使研究本身有其价值,文章也可能会在初审阶段被拒。
9. 方法论不明确或不充分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描述是论文的结论是否详实可靠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研究方法论述不清楚、不精确或不充分,那么论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就难以被评估。编辑和审稿人需要清楚地了解你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如果这一部分写得不好,很可能会导致论文被初审拒稿。
10. 缺乏足够的实验验证或数据支持
对于实验性研究而言,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是评估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实验设计有缺陷、数据收集方法不当或分析方法不恰当,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此外,如果研究的数据量太小,无法在统计学意义上支持结论,也是被初审拒绝的常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