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演进史:从协同过滤到深度强化学习

【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演进史:从协同过滤到深度强化学习_第1张图片

推荐算法演进史:从协同过滤到深度强化学习

      • 一、传统推荐时代:协同过滤的奠基(1990s-2006)
        • 1.1 算法背景:信息爆炸的挑战
        • 1.2 核心算法:协同过滤
        • 1.3 局限性
      • 二、深度学习黎明:神经网络初探(2010-2015)
        • 2.1 算法背景:深度学习的崛起
        • 2.2 奠基模型:Deep Crossing
        • 2.3 NeuralCF:协同过滤的神经网络化
      • 三、特征交叉革命:结构创新浪潮(2016-2017)
        • 3.1 Wide&Deep:记忆与泛化的融合
        • 3.2 DeepFM:自动化特征交叉
        • 3.3 PNN:乘积交互新范式
      • 四、注意力机制时代:用户兴趣建模(2017-2018)
        • 4.1 DIN:动态兴趣网络
        • 4.2 DIEN:兴趣进化网络
      • 五、强化学习前沿:动态环境适应(2018至今)
        • 5.1 DRN:深度强化推荐
        • 5.2 在线学习机制
      • 六、算法效果横向评测
        • 6.1 离线性能对比(Amazon数据集)
        • 6.2 在线业务价值
      • 七、工业应用案例集锦
        • 7.1 淘宝DIN系统
        • 7.2 腾讯视频DeepFM
      • 八、经典面试题与论文
        • 8.1 高频面试题
        • 8.2 必读论文
      • 九、算法优缺点全景分析
        • 9.1 模型能力进化
        • 9.2 优缺点对比
      • 十、未来发展趋势
        • 10.1 技术融合方向
        • 10.2 理论突破前沿
      • 结语:推荐算法的哲学思考

一、传统推荐时代:协同过滤的奠基(1990s-2006)

1.1 算法背景:信息爆炸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内容指数级增长,用户面临信息过载问题。亚马逊在2003年的数据表明:

  • 30%的销售额来自推荐系统
  • 推荐商品转化率是非推荐商品的3倍

1.2 核心算法:协同过滤

矩阵分解(MF)成为里程碑:
min ⁡ p , q ∑ ( u , i ) ∈ κ ( r u i − p u T q i ) 2 + λ ( ∣ ∣ p u ∣ ∣ 2 + ∣ ∣ q i ∣ ∣ 2 ) \min_{p,q} \sum_{(u,i) \in \kappa} (r_{ui} - \mathbf{p}_u^T \mathbf{q}_i)^2 + \lambda(||\mathbf{p}_u||^2 + ||\mathbf{q}_i||^2) p,qmin(u,i)κ(ruipuTqi)2+λ(∣∣pu2+∣∣qi2)

  • 用户隐向量 p u \mathbf{p}_u pu:表征用户兴趣
  • 物品隐向量 q i \mathbf{q}_i qi:表征物品特性
用户-物品矩阵
低秩分解
用户隐空间
物品隐空间

1.3 局限性

问题 表现 案例
冷启动 新用户/物品推荐不准 新电影推荐失败率>60%
稀疏性 长尾物品覆盖不足 95%物品获得<10次交互
线性局限 无法捕捉复杂关系 无法识别“喜欢科幻的程序员也爱科技播客”

转折点:Netflix百万美元悬赏推动算法革命(2006)


二、深度学习黎明:神经网络初探(2010-2015)

2.1 算法背景:深度学习的崛起

ImageNet竞赛中CNN的突破(2012)启发了推荐领域:

  • 神经网络可学习高阶非线性关系
  • Embedding技术可解决稀疏性问题

2.2 奠基模型:Deep Crossing

微软2015年提出首个端到端深度学习推荐系统:

特征
Embedding层
Stacking层
多层ResNet
Scoring层
  • 创新点:残差连接解决梯度消失
  • 效果:广告点击率提升12%

2.3 NeuralCF:协同过滤的神经网络化

y ^ u i = f ( p u , q i ∣ Θ ) \hat{y}_{ui} = f(\mathbf{p}_u, \mathbf{q}_i|\Theta) y^ui=f(pu,qi∣Θ)

  • 用MLP替代点积操作:
    f MLP ( p u , q i ) = σ ( W L ( ⋯ ReLU ( W 1 [ p u ; q i ] ) ) ) f_{\text{MLP}}(\mathbf{p}_u,\mathbf{q}_i) = \sigma(\mathbf{W}_L(\cdots\text{ReLU}(\mathbf{W}_1[\mathbf{p}_u;\mathbf{q}_i]))) fMLP(pu,qi)=σ(WL(ReLU(W1[pu;qi])))
  • 突破:CTR预测AUC提升4.2%

三、特征交叉革命:结构创新浪潮(2016-2017)

3.1 Wide&Deep:记忆与泛化的融合

谷歌2016年提出双路架构:
y ^ = σ ( w w i d e T [ x , ϕ ( x ) ] + w d e e p T α ( L ) + b ) \hat{y} = \sigma(\mathbf{w}_{wide}^T[\mathbf{x},\phi(\mathbf{x})] + \mathbf{w}_{deep}^T\alpha^{(L)} + b) y^=σ(wwideT[x,ϕ(x)]+wdeepTα(L)+b)

  • Wide部分:人工特征交叉(记忆性)
  • Deep部分:MLP学习隐含模式(泛化性)
  • 应用:Google Play下载量提升25%

3.2 DeepFM:自动化特征交叉

华为2017年用FM替代Wide部分:
y F M = ∑ i = 1 d w i x i + ∑ i = 1 d ∑ j = i + 1 d ⟨ v i , v j ⟩ x i x j y_{FM} = \sum_{i=1}^d w_i x_i + \sum_{i=1}^d\sum_{j=i+1}^d \langle \mathbf{v}_i,\mathbf{v}_j\rangle x_i x_j yFM=i=1dwixi+i=1dj=i+1dvi,vjxixj

特征
共享Embedding
FM层
Deep层
输出
  • 优势:自动学习二阶交叉,参数量减少40%

3.3 PNN:乘积交互新范式

上海交大2016年提出乘积层:
z = p u ⊙ q i ( 内积模式 ) \mathbf{z} = \mathbf{p}_u \odot \mathbf{q}_i \quad (\text{内积模式}) z=puqi(内积模式)
z = p u ⊗ q i ( 外积模式 ) \mathbf{z} = \mathbf{p}_u \otimes \mathbf{q}_i \quad (\text{外积模式}) z=puqi(外积模式)

  • 创新:显式构造特征交互矩阵
  • 效果:Criteo数据集AUC达0.839

四、注意力机制时代:用户兴趣建模(2017-2018)

4.1 DIN:动态兴趣网络

阿里2017年首创注意力机制:
α i = exp ⁡ ( v T ReLU ( W [ e i ; e t ] ) ) ∑ j exp ⁡ ( v T ReLU ( W [ e j ; e t ] ) ) \alpha_{i} = \frac{\exp(\mathbf{v}^T\text{ReLU}(\mathbf{W}[\mathbf{e}_i;\mathbf{e}_t]))}{\sum_j \exp(\mathbf{v}^T\text{ReLU}(\mathbf{W}[\mathbf{e}_j;\mathbf{e}_t]))} αi=jexp(vTReLU(W[ej;et]))exp(vTReLU(W[ei;et]))
u = ∑ i α i e i \mathbf{u} = \sum_i \alpha_i \mathbf{e}_i u=iαiei

  • 突破:用户兴趣随目标物品动态变化
  • 成果:淘宝CTR提升20%,GMV提升17%

4.2 DIEN:兴趣进化网络

阿里2018年引入序列建模:

行为序列
GRU层
兴趣状态
AUGRU
兴趣进化
  • 创新:AUGRU(带注意力更新门的GRU)
  • 公式
    h ~ t = ( 1 − α t ) h t − 1 + α t h ~ t \tilde{\mathbf{h}}_t = (1-\alpha_t)\mathbf{h}_{t-1} + \alpha_t \tilde{\mathbf{h}}_t h~t=(1αt)ht1+αth~t
  • 效果:点击率再提升12%

五、强化学习前沿:动态环境适应(2018至今)

5.1 DRN:深度强化推荐

微软2018年提出:
Q ( s , a ) = E [ r t + γ max ⁡ a ′ Q ( s ′ , a ′ ) ] Q(s,a) = \mathbb{E}[r_t + \gamma \max_{a'}Q(s',a')] Q(s,a)=E[rt+γamaxQ(s,a)]

  • 状态 s s s:用户历史行为
  • 动作 a a a:推荐策略
  • 奖励 r r r:用户反馈(点击/购买)

5.2 在线学习机制

用户请求
策略网络
推荐列表
用户反馈
奖励计算
模型更新
  • 创新:双网络结构(在线网络+目标网络)
  • 成效:新闻推荐停留时长提升35%

六、算法效果横向评测

6.1 离线性能对比(Amazon数据集)

模型 HR@10 NDCG@10 训练耗时
MF 0.621 0.358 1x
NeuralCF 0.703 0.412 1.8x
Wide&Deep 0.735 0.438 2.2x
DeepFM 0.762 0.467 2.5x
DIN 0.801 0.512 3.1x
DRN 0.823 0.539 4.3x

6.2 在线业务价值

公司 模型 核心指标提升
阿里 DIN GMV +17%
腾讯 DeepFM CTR +22%
字节 DRN 用户时长+28%
美团 DIEN 订单量+19%

七、工业应用案例集锦

7.1 淘宝DIN系统

  • 架构
    用户行为日志
    Flink实时计算
    特征数据库
    推荐请求
    DIN模型
    推荐结果
  • 特征工程
    • 用户特征:189维(历史点击/购买/收藏)
    • 物品特征:73维(类目/价格/店铺)
  • 成效:双十一GMV增加21亿

7.2 腾讯视频DeepFM

  • 创新:多模态特征融合
    e v = ResNet50 ( 视频帧 ) \mathbf{e}_v = \text{ResNet50}(\text{视频帧}) ev=ResNet50(视频帧)
    e t = BERT ( 标题 ) \mathbf{e}_t = \text{BERT}(\text{标题}) et=BERT(标题)
  • 部署:日均请求量1200亿次,响应<30ms
  • 成果:会员转化率提升18%

八、经典面试题与论文

8.1 高频面试题

  1. Q:MF与NeuralCF的本质区别?
    A:MF是线性点积,NeuralCF用MLP学习非线性交互函数

  2. Q:DIN如何实现兴趣动态变化?
    A:通过目标物品与历史物品的注意力权重:
    α i = f ( e t , e i ) \alpha_i = f(\mathbf{e}_t, \mathbf{e}_i) αi=f(et,ei)

  3. Q:DRN为何需要双网络结构?
    A:避免Q值过估计,目标网络提供稳定训练目标

  4. Q:如何解决Embedding维度爆炸?
    A:混合编码(Hash Trick)+ 分片训练(Sharding)

8.2 必读论文

  1. 矩阵分解:Matrix Factorization Techniques for Recommender Systems
  2. Wide&Deep:Wide & Deep Learning
  3. DeepFM:DeepFM: A Factorization-Machine based Neural Network
  4. DIN:Deep Interest Network
  5. DRN: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List-wise Recommendations

九、算法优缺点全景分析

9.1 模型能力进化

MF
线性交互
NeuralCF
非线性交互
DeepFM
自动特征交叉
DIN
动态兴趣
DRN
长期收益优化

9.2 优缺点对比

模型 核心优势 主要缺陷
MF 可解释性强,计算高效 无法捕捉非线性关系
DeepFM 自动特征交叉,端到端训练 高阶交叉不显式
DIN 动态兴趣建模,个性化强 序列建模计算量大
DRN 长期收益优化,适应环境变化 训练不稳定,Reward设计难

十、未来发展趋势

10.1 技术融合方向

  1. 多模态学习
    e = Transformer ( 文本 , 图像 , 视频 ) \mathbf{e} = \text{Transformer}(\text{文本}, \text{图像}, \text{视频}) e=Transformer(文本,图像,视频)
  2. 因果推断:解耦混淆因子
    P ( Y ∣ d o ( X ) ) = ∑ z P ( Y ∣ X , z ) P ( z ) P(Y|do(X)) = \sum_z P(Y|X,z)P(z) P(Ydo(X))=zP(YX,z)P(z)
  3. 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推荐
    min ⁡ θ ∑ k = 1 K ℓ ( f θ ( x k ) , y k ) \min_\theta \sum_{k=1}^K \ell(f_\theta(x_k), y_k) θmink=1K(fθ(xk),yk)

10.2 理论突破前沿

方向 挑战 探索模型
可解释性 黑盒决策不可信 反事实解释网络
公平性 消除算法偏见 对抗去偏框架
元宇宙推荐 3D空间交互 神经辐射场推荐

未来已来:2023年ChatGPT开启生成式推荐新时代,推荐系统正从“过滤信息”向“创造体验”跃迁。


结语:推荐算法的哲学思考

推荐算法的演进本质是人类认知的数字化延伸

  1. 协同过滤:群体智慧的数学表达
  2.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决策
  3. 强化学习:系统与环境的动态博弈

“最好的推荐不是迎合已知,而是启发未知” ——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当算法学会在准确性与惊喜度间平衡,在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间取舍,它便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人类需求的智慧桥梁。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算法,推荐算法,算法,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