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谁告诉你职业和专业要统一的?我告你99%的人最后此生都没有从事自己的大学所学专业。谁告诉你爱好要和专业统一的?你学某些专业不影响你的少年时代养成的爱好啊。谁告诉你工作职责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在公司任职,你也会不停切换不同领域的岗位的。谁告诉你会遇到一直鼓励你的人?打击你否定你才是社会常态,你必须学会视他人评价为狗屎。谁告诉你名师出高徒?李世民和独孤皇后的儿子也都是比正常人还菜的大菜鸟。谁告诉你工作中遇到的人就比你专业?他也是本科四年就步入社会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不一定比你多,彼得原理罢了。
不同形式的“偏见”,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如果求助者能意识到这些假设的不可靠,廓清这些假设的不合理成分,就可以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思维造成的束缚,从原先“无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来,发现新的改变现状的途径,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选项”。
前一阵有个电视剧,台词说的非常形象;“干中学!”现在新媒体直播行业这么发达,直接在作品中学啊,边做边学,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多赛道前进,做输出,做积累,积攒经验、财富和人气。从小改变入手,耐心积累和用强大的恒心和毅力学习,而不是浪费时间刷短视频。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高手、行业翘楚靠拢,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而不是浪费时间和舍友一起逛街、打游戏,维持粗浅的塑料友谊。
综合看,我们的思想存在四大隐性偏见:
1.“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2.“低关联假设”。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演讲中所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而会愈挫愈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4.“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史蒂芬·柯维专门写了一本书《第3选择》,倡导在 “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我们的方法”,通过这个“第3选择”,参与的双方可以实现协同和双赢。
僵化的教条应该被新的更为灵活的思维框架代替,这种框架应该具有比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更多的可能性开辟空间。推荐3种升级型思维框架模型:
1.“目标悬置”。
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串行模式,还有一种是并行模式。在串行模式中,要实现B就必须先完成A,所以A要尽快完成;在并行模式中, A和B一起来,就更显得迫切了。无论使用哪种模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可能会使我们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心力交瘁。
那么“目标悬置”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比如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就是说用十个月里赚的钱来养活另外两个月的自己。或者周期更长一点,先工作两三年,然后辞职,空出一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工作。这样做虽然看上去比较大胆,但不少人已经在尝试了,它未尝不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欧美很多大学实行可以休学用一到两年时间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后再选择继续完成自己学业,不太主流但是效果也不错。
2.“能力嫁接”。
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我们潜意识里会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划分类别,建立区隔。认为工作和爱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据说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就拉的非常好,音乐等艺术思维对人的发展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美国有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叫罗伯特·朗(Robert Lang),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接受教育,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去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工作了几年之后,他突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从幼年起就非常热爱的折纸艺术中。其实,那时他已是一位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一件作品可以卖几万美元。他发现一件复杂的折纸作品,需要借助数学工具的分析才能完成,所以他就把他的数学能力“嫁接”到了折纸这个领域。凭借他强大的数学功底,历经多年尝试,他终于成为了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
固然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这不失为寻找人生出口的一个方法。
3.“特性改造”
关于工作和爱好,我们可能早已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工作是“要我做”,爱好是“我要做”,工作是被动接受的苦差事,爱好就是图个消遣娱乐。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把工作和爱好隔绝开来。
大多数的智力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权和自由度,工作并不完全是由组织分配和决定的,而是具有充分的弹性。当你认为你的工作枯燥无味时,你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去“改造”你的工作。比如弹性分配你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改善你与同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等等。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做一名普通职员,而你的个人爱好是画画,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平时的工作中用画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不论是工作汇报演示还是会议时,你都可以流露出你的这些才能,引起同事和领导对你的重视和欣赏,甚至,你可以在公司或者部门内推广视觉思考的方法,使它成为更多人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的工具。
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有“游戏禅师”美誉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就是因为14岁时玩《仙剑奇侠传》玩到感动落泪,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实际上,今天很多的游戏从业者,年轻时都对游戏很痴迷,但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赏玩游戏,而是还希望亲自创制出游戏作品。同样地,如果你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那么不妨提起笔来,自己尝试创作,借用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劝告就是:“开始写吧,年轻人!”如果你对电影感兴趣,看过很多很多电影作品,那么你就不妨写几篇影评,通过写作影评的过程来收获对电影更深入的思考。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你完全可以通过直播变现自己的爱好。
在看似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择之间,你还可以有很多的中间选择,你可以大胆地重组你的时间,让理想与现实兼顾且不冲突;你可以寻找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嫁接过去;你也可以对它们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它们互相影响,使你的工作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3选择”。
人生就是一次愉快的体验,不要太害怕,要打开心智和心扉,要豁达乐观,要敢于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