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

前言

本篇对运放中的PGA进行一个简短的汇总,包括其发展和基本的原理。

一、PGA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1. 早期模拟增益控制(1950s-1970s)

在电子技术的早期阶段,信号放大器的增益调节完全依赖手动机械控制

  • 电位器调节:通过旋转机械电位器改变反馈电阻,调整放大倍数(如经典的OP-AMP电路)。

  • 局限性:精度低(±20%)、易受环境(温度/振动)影响,无法实现自动化控制。

2. 可编程增益的初步探索(1970s-1980s)

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第一代离散式PGA诞生:

  • 继电器切换电阻网络:通过继电器开关选择不同电阻组合(如AD526的前身设计)。

  • 缺点:体积大、速度慢(ms级切换)、继电器寿命有限。

3. 集成电路革命(1980s-2000s)

半导体工艺进步推动PGA的集成化与微型化:

  • CMOS开关技术:用MOSFET替代机械继电器,实现ns级切换(如AD625的开关电阻网络)。

  • 数字控制接口:支持SPI/I²C编程(如TI的PGA112支持16级增益设置)。

  • 关键突破:ADI的AD526(1985年)成为首款商业化单芯片PGA,集成8位DAC控制增益。

4. 现代高性能PGA(2000s至今)

  • 高精度与低噪声:如AD8251(0.1 μV/√Hz噪声,0.001%非线性度)。

  • 宽带宽与高速:THS7001支持100 MHz带宽,增益切换时间<100 ns。

  • 智能化集成:集成ADC、滤波器、校准功能(如ADAS1134用于医疗CT扫描)。


二、PGA的核心原理与结构

1. 基本功能定义

PGA(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是一种增益可通过数字信号编程调节的放大器,核心功能包括:

  • 动态范围扩展:自动匹配输入信号幅度与ADC量程。

  • 噪声抑制:通过优化增益降低后续电路的量化噪声影响。

2. 典型实现方案

(1) 电阻网络切换式PGA
  • 原理:通过模拟开关(如CMOS传输门)切换反馈电阻RfRf​或输入电阻RgRg​。

  • 增益公式

    G=1+RfRg或G=−RfRg (反相模式)G=1+Rg​Rf​​或G=−Rg​Rf​​(反相模式)
  • 代表芯片:AD8251(支持增益1~1000,切换时间500 ns)。

(2) 开关电容式PGA
  • 原理:利用电容电荷转移实现增益调节,避免电阻的热噪声。

  • 优势:低温漂(<1 ppm/°C)、高线性度,适合精密测量。

  • 应用:ADI AD8231(ECG信号采集)。

  • 参考资料:开关电容 Switched Capacitor 基本知识 - 知乎

(3) 数字电位器集成式PGA
  • 结构:OP-AMP + 数字电位器(如AD5272)。

  • 特点:增益连续可调,但带宽受限(通常<1 MHz)。


三、应用

PGA本身很复杂,但作为应用层面,其实只需要知道其增益主要由两种方式进行控制,结合运放的选型设计进行考虑即可——

    第一,管脚控制方式:通过程序或者开关,控制PGA增益管脚的高低电平,以此形成多种状态,每种状态下,PGA具有不同的增益。比如某PGA具有3个控制增益的管脚,通过改变其高低电平,可以产生2=8种状态,分别为:000代表增益为1倍;001代表增益为2倍;010代表增益为4倍;111代表增益为128倍。
    这种模式的PGA一般应用于需要的增益种类不多,或者不需要经常变化增益的场合。
    第二,程序写入方式:一般用SPI总线,由单片机发出SPI命令,将增益控制字写入PGA中,PGA将根据这些命令决定自己的实际增益。
    这种模式的PGA一般用于需要的增益种类较多,或者需要频繁更换增益的场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嵌入式硬件,ADC/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