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网络与通信领域资源池化:构建高效资源共享体系

AI算力网络与通信领域资源池化:构建高效资源共享体系

关键词:AI算力网络、资源池化、通信资源调度、智能共享体系、异构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以“如何让算力和通信资源像共享单车一样随取随用”为核心,从生活场景出发,逐步拆解AI算力网络与通信领域资源池化的底层逻辑。通过类比快递网络、共享厨房等通俗案例,解释两者的核心概念、协同关系及技术原理,并结合Python代码实战、5G边缘计算等真实场景,揭示这一技术如何重构未来数字世界的资源分配规则。


背景介绍

目的和范围

在“万物智联”的今天,手机刷短视频需要实时高清解码,工厂机器人需要毫秒级指令响应,AI大模型训练需要千万亿次浮点运算——这些需求背后,是算力与通信资源的“供需失衡”:一边是数据中心的GPU集群空闲率超30%,另一边是边缘设备因算力不足“卡成PPT”;通信网络中,4G基站的带宽在深夜闲置,白天却因用户集中刷直播“堵成停车场”。
本文聚焦AI算力网络通信领域资源池化两大技术,探讨如何将分散的算力(如服务器、手机、摄像头)和通信资源(如5G基站带宽、光纤容量)像“拼车”一样整合,构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高效共享体系。

预期读者

  • 对云计算、通信技术感兴趣的技术爱好者
  • 企业IT架构师(想优化内部算力/网络资源利用率)
  • 通信运营商从业者(探索5G/6G时代资源运营新模式)

文档结构概述

本文从“快递网络”的生活案例切入,逐步拆解AI算力网络与资源池化的核心概念;通过“共享厨房”类比解释两者的协同逻辑;用Python代码演示资源调度算法;结合5G边缘计算、智慧城市等场景说明实际价值;最后展望未来技术挑战与趋势。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AI算力网络:通过AI算法动态调度分散在云端、边缘、终端的算力资源(如CPU/GPU/TPU),形成“一张网”的智能算力服务体系。
  • 资源池化:将分散的物理资源(算力、带宽、存储)抽象为逻辑资源池,按需分配给不同任务,类似“把各家冰箱的食材集中到共享厨房”。
  • 边缘计算:在靠近用户或设备的“边缘节点”(如5G基站、工厂网关)部署算力,减少数据往返云端的延迟。
相关概念解释
  • 异构资源:不同类型的算力(如CPU擅长通用计算,GPU擅长并行计算)和通信资源(如5G低延迟、Wi-Fi高带宽)。
  • 动态调度:根据任务需求(如视频直播需要低延迟、AI训练需要大算力)实时调整资源分配。
缩略词列表
  • G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擅长并行计算)
  • TPU:张量处理单元(Tensor Processing Unit,专为AI计算优化)
  • MEC: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核心概念与联系

故事引入:从“快递网络”到“算力网络”

假设你住在一个小区,以前网购快递只能等快递员逐个送货——如果快递员A的车空着,快递员B的车却挤得装不下,就会出现“有的车闲、有的车堵”。后来快递站升级了:所有快递员的车组成“共享车队”(资源池化),系统根据包裹大小、地址(任务需求)自动派单(AI算力网络调度),小包裹用电动车(边缘算力),大包裹用货车(云端算力),效率提升了3倍!

这就是AI算力网络与资源池化的缩影:把分散的“快递车”(算力/通信资源)变成“共享车队”,用智能系统(AI算法)调度,让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核心概念解释(像给小学生讲故事一样)

核心概念一:AI算力网络——数字世界的“交通警察”

想象你家附近有很多停车场(服务器、手机、摄像头),每个停车场有不同大小的车位(CPU/GPU算力)。以前,你要停车得自己找空位,可能绕半小时;现在有个“智能交通警察”(AI算力网络),它用摄像头(传感器)看每个停车场的空位,用大脑(AI算法)算哪辆车(任务)该停哪个停车场,甚至能预测高峰时段提前调度。

简单说,AI算力网络是用AI算法管理分散的算力资源,让任务(比如看视频、跑AI模型)能快速找到最适合的算力“停车位”

核心概念二:通信领域资源池化——把“各自为战”的路由器变成“共享Wi-Fi”

你肯定用过共享充电宝:每个充电宝是分散的(在商场、餐厅),但通过“扫码即用”的系统(资源池化),你不用买自己的充电宝,需要时就近借,用完还到任意地方。

通信资源池化类似:把分散的5G基站带宽、光纤容量、Wi-Fi热点等通信资源,通过软件“打包”成一个大的“通信资源池”。比如,晚上大家睡觉用网少,基站的带宽就可以借给工厂的机器人用;白天大家刷视频,工厂不用的带宽又可以还给用户。资源池化让通信资源像共享充电宝一样“随借随还”。

核心概念三:两者的“CP组合”——算力与通信的“双向奔赴”

单独有算力网络,就像有很多停车场但路不通(通信延迟高);单独有通信资源池,就像路很宽但没停车场(算力不够)。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算力跟着数据走,通信跟着算力走”。

比如,你在公园用手机拍4K视频(终端算力弱),AI算力网络会找最近的5G基站边缘机房(边缘算力)帮你处理视频,同时通信资源池会优先给这段视频分配高带宽(避免卡顿)。算力和通信像一对搭档,一个负责“干活”,一个负责“传信”,配合得越好,用户体验越流畅。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用小学生能理解的比喻)

AI算力网络与资源池化:像“导航软件”和“共享车队”

导航软件(AI算力网络)需要知道共享车队(资源池)里有多少车、在哪,才能规划最优路线;共享车队(资源池)需要导航软件(AI算力网络)的调度,才能避免“空车乱跑”。

比如,周末郊区露营的人多(任务需求增加),导航软件会告诉共享车队:“多派点电动车去郊区(边缘算力),少派货车在市区(云端算力)”,同时共享车队会实时汇报:“电动车还剩10辆,货车有5辆空闲”(资源池状态)。

资源池化与通信网络:像“水库”和“水管”

资源池化是“水库”(存储各种资源),通信网络是“水管”(传输资源)。水库需要水管把水送到各家各户(任务需要的地方),水管需要水库有足够的水(资源)才能工作。

比如,工厂要实时分析生产线视频(任务),资源池(水库)里得有足够的算力(水),通信网络(水管)得有足够的带宽(水管粗细),才能把算力“送”到工厂的边缘设备。

AI算力网络与通信网络:像“大脑”和“神经”

AI算力网络是“大脑”,负责想“哪里需要资源、需要多少”;通信网络是“神经”,负责把资源“送”到需要的地方。大脑(算力网络)得通过神经(通信网络)知道身体各部分(终端/边缘/云端)的状态,神经(通信网络)得听大脑(算力网络)的指挥调整“传输路线”。

比如,你用手机玩云游戏(任务),大脑(算力网络)发现手机算力不够,就命令神经(通信网络):“快把云端的GPU算力通过5G低延迟通道传过来!”,神经(通信网络)就会优先分配这段带宽,确保游戏不卡顿。

核心概念原理和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AI算力网络与资源池化的核心架构可总结为“三层两池”:

  • 感知层:通过传感器、监控软件采集各节点(终端/边缘/云端)的算力(CPU/GPU利用率)、通信(带宽/延迟)状态。
  • 智能调度层:AI算法(如强化学习、贪心算法)根据任务需求(如延迟、算力大小)和资源池状态,生成最优分配策略。
  • 执行层: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容器化技术(如Kubernetes)将资源按需分配给任务。
  • 算力资源池:整合终端(手机/摄像头)、边缘(5G基站/MEC)、云端(数据中心)的异构算力。
  • 通信资源池:整合5G/6G基站、光纤、Wi-Fi等通信资源的带宽、延迟、连接数。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TD
    A[任务需求] --> B{智能调度层}
    C[算力资源池状态] --> B
    D[通信资源池状态] --> B
    B --> E[分配算力:终端/边缘/云端]
    B --> F[分配通信:5G/光纤/Wi-Fi]
    E --> G[任务执行]
    F --> G
    G --> H[反馈执行结果]
    H --> C & D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

资源池化的核心是动态调度算法,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 选哪里的资源:从算力资源池里选最适合的算力(如AI训练用GPU,网页浏览用CPU)。
  2. 怎么传资源:从通信资源池里选最适合的通信路径(如视频直播用低延迟5G,文件下载用高带宽光纤)。

动态调度算法的Python示例(贪心算法)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资源池,包含3类算力节点(终端、边缘、云端)和2类通信路径(5G、光纤),任务需要“低延迟+中等算力”,算法需要选出最优组合。

# 定义资源池状态(示例数据)
compute_pool = [
    {"类型": "终端", "算力": 10(单位:TOPS), "延迟": 100ms},
    {"类型": "边缘", "算力": 500, "延迟": 10ms},
    {"类型": "云端", "算力": 10000, "延迟": 200ms},
]
network_pool = [
    {"类型": "5G", "带宽": 100Mbps, "延迟": 5ms},
    {"类型": "光纤", "带宽": 1000Mbps, "延迟": 20ms},
]

# 定义任务需求:低延迟(<20ms)、中等算力(>200 TOPS)
task_requirement = {"max_latency": 20, "min_compute": 200}

def greedy_scheduler(compute_pool, network_pool, task):
    # 第一步:筛选符合算力要求的节点
    valid_compute = [node for node in compute_pool if node["算力"] >= task["min_compute"]]
    if not valid_compute:
        return "无符合条件的算力资源"
    
    # 第二步:在符合条件的算力节点中选延迟最小的(贪心策略)
    best_compute = min(valid_compute, key=lambda x: x["延迟"])
    if best_compute["延迟"] > task["max_latency"]:
        return "算力节点延迟不满足"
    
    # 第三步:筛选能支持算力节点的通信路径(假设通信延迟+算力节点延迟 <= 任务总延迟)
    valid_network = [net for net in network_pool if (net["延迟"] + best_compute["延迟"]) <= task["max_latency"]]
    if not valid_network:
        return "无符合条件的通信路径"
    
    # 第四步:在符合条件的通信路径中选带宽最大的(贪心策略)
    best_network = max(valid_network, key=lambda x: x["带宽"])
    
    return {
        "算力节点": best_compute["类型"],
        "通信路径": best_network["类型"],
        "总延迟": best_compute["延迟"] + best_network["延迟"],
        "可用带宽": best_network["带宽"]
    }

# 执行调度
result = greedy_scheduler(compute_pool, network_pool, task_requirement)
print("调度结果:", result)

代码解读:

  • 第一步筛选出算力足够的节点(比如排除终端,因为算力10 < 200)。
  • 第二步在边缘(500算力,10ms延迟)和云端(10000算力,200ms延迟)中选延迟更小的边缘节点(10ms < 200ms)。
  • 第三步检查通信路径:5G延迟5ms + 边缘延迟10ms = 15ms ≤ 20ms(满足);光纤延迟20ms + 边缘延迟10ms = 30ms > 20ms(不满足),所以选5G。
  • 最终结果:用边缘节点的算力+5G通信路径,总延迟15ms,带宽100Mbps。

更复杂的算法:强化学习调度

贪心算法适合简单场景,但面对动态变化的资源(如用户突然增加、某些节点故障),需要更智能的“学习”能力。强化学习(RL)可以让调度算法像“打游戏升级”一样,通过不断尝试(调度资源)和反馈(任务完成时间、资源利用率)优化策略。

比如,算法会记住:“上次用边缘节点+5G,任务延迟15ms,用户满意;这次用户更多了,试试把部分任务分到云端+光纤,虽然延迟高但带宽大,可能整体更优。”


数学模型和公式 & 详细讲解 & 举例说明

资源调度问题本质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目标是最小化延迟、最大化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等。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min ⁡ x i j , y i k ( α L i j + β U i k + γ C i j ) \min_{x_{ij}, y_{ik}} \left( \alpha L_{ij} + \beta U_{ik} + \gamma C_{ij} \right) xij,yikmin(αLij+βUik+γCij)

符号解释:

  • ( x_{ij} ):任务i分配到算力节点j的指示变量(0或1)。
  • ( y_{ik} ):任务i分配到通信路径k的指示变量(0或1)。
  • ( L_{ij} ):任务i在算力节点j的延迟。
  • ( U_{ik} ):通信路径k的利用率(避免过载)。
  • ( C_{ij} ):任务i使用算力节点j的成本(如电费)。
  • ( \alpha, \beta, \gamma ):各目标的权重(如用户更在意延迟则( \alpha )大)。

举例: 假设一个视频直播任务(i=1),有2个算力节点(j=1边缘,j=2云端)和2条通信路径(k=1 5G,k=2光纤)。

  • 边缘节点延迟( L_{11}=10ms ),云端( L_{12}=200ms )。
  • 5G利用率( U_{11}=80% )(接近过载),光纤利用率( U_{12}=30% )。
  • 边缘成本( C_{11}=5元/小时 ),云端( C_{12}=2元/小时 )。
  • 权重设为( \alpha=0.6 )(延迟最重要),( \beta=0.3 )(避免通信过载),( \gamma=0.1 )(成本次要)。

计算两个方案:

  1. 方案1:边缘+5G
    总代价 = 0.6 ∗ 10 + 0.3 ∗ 80 + 0.1 ∗ 5 = 6 + 24 + 0.5 = 30.5 总代价 = 0.6*10 + 0.3*80 + 0.1*5 = 6 + 24 + 0.5 = 30.5 总代价=0.610+0.380+0.15=6+24+0.5=30.5

  2. 方案2:云端+光纤
    总代价 = 0.6 ∗ 200 + 0.3 ∗ 30 + 0.1 ∗ 2 = 120 + 9 + 0.2 = 129.2 总代价 = 0.6*200 + 0.3*30 + 0.1*2 = 120 + 9 + 0.2 = 129.2 总代价=0.6200+0.330+0.12=120+9+0.2=129.2

显然方案1更优,所以算法会选择边缘+5G。


项目实战:代码实际案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开发环境搭建

我们用Python+Flask搭建一个简化的“资源池化调度系统”,模拟算力和通信资源的注册、查询、分配过程。

环境要求:

  • Python 3.8+
  • Flask(安装:pip install flask
  • Redis(用于存储资源池状态,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server

源代码详细实现和代码解读

1. 资源注册(算力/通信节点加入资源池)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redis

app = Flask(__name__)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算力节点注册接口(终端/边缘/云端)
@app.route('/register/compute', methods=['POST'])
def register_compute():
    data = request.json
    node_id = data['node_id']  # 节点唯一ID(如"edge-1")
    compute_info = {
        "type": data['type'],  # "终端"/"边缘"/"云端"
        "compute_power": data['compute_power'],  # 算力(TOPS)
        "latency": data['latency'],  # 延迟(ms)
        "status": "idle"  # 初始状态:空闲
    }
    r.hset(f"compute:{node_id}", mapping=compute_info)
    return jsonify({"status": "success", "node_id": node_id})

# 通信节点注册接口(5G/光纤/Wi-Fi)
@app.route('/register/network', methods=['POST'])
def register_network():
    data = request.json
    path_id = data['path_id']  # 路径唯一ID(如"5g-path-1")
    network_info = {
        "type": data['type'],  # "5G"/"光纤"/"Wi-Fi"
        "bandwidth": data['bandwidth'],  # 带宽(Mbps)
        "latency": data['latency'],  # 延迟(ms)
        "utilization": 0  # 初始利用率:0%
    }
    r.hset(f"network:{path_id}", mapping=network_info)
    return jsonify({"status": "success", "path_id": path_id})

代码解读:

  • 算力节点通过/register/compute接口注册,存储类型、算力、延迟等信息到Redis(键如compute:edge-1)。
  • 通信节点通过/register/network接口注册,存储类型、带宽、延迟、利用率等信息(键如network:5g-path-1)。
2. 资源查询(查看资源池状态)
# 查询所有算力节点
@app.route('/compute/pool', methods=['GET'])
def get_compute_pool():
    compute_nodes = []
    for key in r.scan_iter("compute:*"):
        node = r.hgetall(key)
        # 转换Redis的字节数据为字符串/数值
        node = {k.decode(): v.decode() if k != b'compute_power' else int(v) for k, v in node.items()}
        compute_nodes.append(node)
    return jsonify(compute_nodes)

# 查询所有通信路径
@app.route('/network/pool', methods=['GET'])
def get_network_pool():
    network_paths = []
    for key in r.scan_iter("network:*"):
        path = r.hgetall(key)
        path = {k.decode(): v.decode() if k not in [b'bandwidth', b'utilization'] else int(v) for k, v in path.items()}
        network_paths.append(path)
    return jsonify(network_paths)

代码解读:

  • 通过scan_iter遍历Redis中所有算力(compute:*)和通信(network:*)键,返回资源池的实时状态。
3. 资源调度(根据任务需求分配)
@app.route('/schedule', methods=['POST'])
def schedule_task():
    task = request.json
    # 1. 查询算力资源池
    compute_pool = get_compute_pool().json
    # 2. 查询通信资源池
    network_pool = get_network_pool().json
    # 3. 调用贪心调度算法(前面定义的函数)
    result = greedy_scheduler(compute_pool, network_pool, task)
    # 4. 更新资源状态(假设任务开始,标记算力节点为"busy",通信路径利用率+10%)
    if "算力节点" in result:
        # 找到对应的算力节点ID(实际需要更精确的匹配,这里简化)
        compute_node = [n for n in compute_pool if n['type'] == result["算力节点"]][0]
        r.hset(f"compute:{compute_node['node_id']}", "status", "busy")
    if "通信路径" in result:
        network_path = [p for p in network_pool if p['type'] == result["通信路径"]][0]
        new_util = network_path['utilization'] + 10
        r.hset(f"network:{network_path['path_id']}", "utilization", new_util)
    return jsonify(result)

代码解读:

  • 接收任务需求(如{"max_latency": 20, "min_compute": 200}),调用贪心算法得到调度结果。
  • 更新Redis中的资源状态(算力节点标记为“busy”,通信路径利用率增加),模拟资源被占用的过程。

代码解读与分析

这个简化系统实现了资源池的“注册-查询-调度”闭环。实际生产环境中,还需要:

  • 容错机制:如果某个算力节点故障,算法需自动切换到备用节点。
  • 实时性优化:用消息队列(如Kafka)实时同步资源状态,避免Redis查询延迟。
  • 安全加固:对接口进行身份验证(如JWT令牌),防止恶意注册“假资源”。

实际应用场景

场景1:5G边缘计算——让“云游戏”不卡顿

云游戏需要将游戏画面在云端渲染,通过5G传到手机。以前,云端算力可能在千里之外(延迟200ms),画面会“慢半拍”。
通过AI算力网络+资源池化:

  • 资源池化将5G基站旁的边缘机房(延迟10ms)加入算力池。
  • AI调度算法将游戏渲染任务分配到边缘机房,同时通信资源池优先分配5G低延迟路径(延迟5ms)。
  • 总延迟=10ms(算力)+5ms(通信)=15ms,几乎“零卡顿”。

场景2:智慧城市——摄像头“按需借算力”

城市里的摄像头每天产生海量视频,但大部分时间在“拍空马路”,算力闲置;早晚高峰需要分析拥堵,算力又不够。
通过资源池化:

  • 空闲时,摄像头的算力(终端算力)加入资源池,借给需要小算力的任务(如社区AI垃圾分类)。
  • 高峰时,资源池将云端算力(大算力)通过光纤(高带宽)“借”给摄像头,分析车流。
  • 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到80%,成本降低50%。

场景3: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抢”带宽不打架

工厂里的机器人需要实时接收指令(延迟<10ms),以前多个机器人同时通信,带宽被“抢”,导致部分机器人“听不清指令”。
通过通信资源池化:

  • 资源池实时监控各机器人的任务优先级(如焊接机器人优先级高,搬运机器人优先级低)。
  • 高优先级任务分配5G低延迟带宽(延迟5ms),低优先级任务分配Wi-Fi高带宽(延迟20ms但带宽大,适合传大文件)。
  • 机器人“指令丢失率”从5%降到0.1%,产线效率提升20%。

工具和资源推荐

算力资源池化工具

  • Kubernetes(K8s):容器编排工具,可将服务器的CPU/GPU资源抽象为“资源池”,按需分配给容器化任务。
  • OpenStack:开源云平台,支持创建“虚拟计算资源池”,管理虚拟机和裸金属服务器。

通信资源池化工具

  • 软件定义网络(SDN)控制器:如ONOS、OpenDaylight,可将物理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的带宽、延迟等资源抽象为逻辑池。
  • 5G核心网(5GC):支持“网络切片”,将5G网络资源划分为多个逻辑池(如eMBB大带宽池、URLLC低延迟池)。

AI调度算法工具

  • TensorFlow Extended(TFX):Google的AI流水线工具,可集成调度算法的训练和部署。
  • Stable Baselines3:强化学习库,支持快速实现DQN、PPO等调度算法。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趋势1:6G驱动“空天地海”一体化资源池

6G将支持卫星、无人机、海底光缆等泛在连接,资源池将从“地面”扩展到“空天地海”。例如,远洋货轮的AI监控任务,可调用卫星的算力和通信资源,不再依赖地面基站。

趋势2:AI大模型“按需取算力”

GPT-4等大模型训练需要千万亿次计算,但并非所有任务都需要全模型。未来资源池可动态切分大模型算力(如“借”10%的GPU用于小任务推理),实现“算力碎片再利用”。

挑战1:跨域资源协同——“我家的资源凭什么给你用?”

企业、运营商、云服务商的资源属于不同“域”,如何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资源共享、收益分成”是关键。例如,A企业的空闲算力借给B企业,B企业用数字货币支付,区块链记录交易。

挑战2:异构资源管理——“CPU和GPU怎么一起干活?”

不同算力(CPU/GPU/TPU)、不同通信技术(5G/光纤/Wi-Fi)的接口、协议差异大,需要统一的“资源描述语言”(如OpenAPI规范),让调度算法能“看懂”所有资源。

挑战3:安全与隐私——“我的数据在别人的资源池里安全吗?”

资源池化可能导致数据跨节点传输,需结合隐私计算(如联邦学习)、零信任架构(访问资源前先验证身份和权限),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总结:学到了什么?

核心概念回顾

  • AI算力网络:用AI算法调度分散的算力(终端/边缘/云端),像“智能交通警察”。
  • 资源池化:把分散的算力、通信资源集中管理,像“共享厨房”。
  • 两者协同:算力网络决定“用哪里的资源”,资源池化提供“可用的资源”,通信网络负责“传资源”。

概念关系回顾

  • 算力网络是“大脑”,资源池化是“仓库”,通信网络是“快递员”,三者配合让资源“哪里需要去哪里”。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1. 生活类比题:你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资源池化”的例子?(提示:除了共享充电宝,还有共享自习室、共享单车……)

  2. 技术设计题:假设你要为学校图书馆设计“座位资源池”,如何用AI算力网络调度?(比如,有人占座但不用,有人找不到座位)

  3. 开放思考题:如果未来家里的冰箱、电视、路由器都能加入算力资源池,你希望它们帮你做什么?(比如,冰箱的算力帮你分析食材过期时间,电视的算力帮你剪辑视频……)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资源池化会导致我的数据泄露吗?
A:不会!资源池化管理的是“算力和通信资源”,不是数据本身。你的数据仍然存在自己的设备或加密传输,就像你用共享充电宝,手机里的照片不会跑到充电宝里。

Q:小公司买不起大服务器,能参与资源池化吗?
A:能!资源池化的核心是“共享”,小公司可以把自己的空闲电脑、路由器加入资源池,换取其他资源(如大公司的云端算力),就像“以物易物”。

Q:5G基站的算力那么小,能做什么?
A:5G基站的边缘算力(MEC)适合“低延迟、小算力”任务,比如手机AR导航(需要实时识别路面)、工厂传感器数据预处理(过滤无效数据再传云端)。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 《算力网络:从概念到实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软件定义网络(SDN)原理与实践》—— 王洪涛
  • 《强化学习:原理与Python实现》—— 张伟楠
  • 3GPP标准文档(5G网络切片相关):www.3gpp.org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网络,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