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派”常踩的坑,“学院派”如何补上 —— 业务分析师的理性修炼指南

系列导语|那些年我被说“太学院派”,现在我们一起实战补课

“你这个思路太理论化了,实战里根本没人这样搞。”

十年前,刚入行咨询不久的我,常被同事这样摇头评价。那时的我,流程图有逻辑,PPT有结构,但总给人“太复杂”“不接地气”的感觉。

确实,我做事讲体系、写文档用术语、项目流程按模型来,难免被贴上“学院派”的标签。那时的我,还不是“对”或“错”的问题,而是——我和团队之间,有一条“实践语言”的鸿沟。

可有趣的是,几年之后,这些曾经被嫌弃“复杂”的方法,慢慢被实践验证了价值。一些流程工具、结构思维、角色定义,成了我们后来复盘中“要是当时就有就好了”的东西。

如今,我已工作十多年,既做过项目落地,也带过跨部门团队。从“学院派”出发,一路做进“实战派”的世界。回头看,才真正理解:

不是学院派错了,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连接学院与实战的方法。

✍️ 关于这个系列

这是一个双视角的经验小栏目。每一篇都聚焦一个“常见业务分析误区”,

一边是真实踩过的“实战坑”,

一边是可以帮忙补位的“学院方法”。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

  • 给实战派:一份“结构补强指南”,让踩过的坑更少一点。
  • 给学院派:一份“落地翻译器”,让你在职场少被摇头。

更重要的是——

这是写给“像我当年那样夹在中间的人”的内容。

我们既想专业,又不想脱节;既有逻辑,又要有落地。

这个系列,就是为我们而写。

系列目录(持续更新中)

《经验派常踩的坑,学院派如何补上》

目前已更新至第01篇,以下是部分主题(点击可跳转):

  • 01|需求没确认就进开发,改到吐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战派常踩的坑,经验分享,产品经理,需求分析,业务分析,业务分析师,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