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写给一线劳动者与企业的现实之声
AI 热潮正盛,可这“热”未必等同于“真”。互联网上一些浮夸宣传不断制造焦虑:
这些口号多出现在短视频平台和培训班广告中,利用大众对 AI 的好奇和渴望“弯道超车”的心理,把技术工具包装成了“财富捷径”或“通用神器”。
但现实是:
背后逻辑往往是割韭菜式话术:用夸张词汇贩卖焦虑、售卖低质量课程,实则缺乏对 AI 应用复杂性、落地难度的真实呈现。
✅ 真正的 AI 应用,是嵌入专业场景的长期工程,需要行业理解、流程改造和技术掌控,而不是幻想式“躺赢”。
我自己是一线的工程实践者,接触过大量 AI 工具和平台:包括字节跳动系开发的 Trae 模型、阿里的千问免费接口、开源工具如 Cursor、Windsurf 等。
说实话,它们确实带来了很多效率提升,但也暴露出严重问题:
所以真正的门槛不是“有没有 AI”,而是“有没有人会用 AI,能控制 AI,能融合 AI 与场景”。
很多企业在探索 AI 应用时,第一反应是“降本增效”。这是合理的目标,但若忽视了一些“隐性成本”,容易低估 AI 的真正实施难度:
订阅成本(2024年更新):
API 调用成本(按百万 tokens 计):
GPT - 4 Turbo(OpenAI):输入(0.01)美元/千tokens,换算后为10美元/百万tokens;输出(0.03)美元/千tokens,换算后为30美元/百万tokens。
ChatGPT API(GPT - 4.1):输入2美元/百万tokens,输出8美元/百万tokens。
DeepSeek API V3:输入2元/百万tokens,输出8元/百万tokens。
Qwen:阿里云Qwen2.5 - Max有多种版本,其中qwen2.5 - coder - 32b - instruct输入价格为(0.002)元/千tokens,即2元/百万tokens,输出价格为(0.006)元/千tokens,即6元/百万tokens;qwen2.5 - plus - 72b - instruct输入价格为(0.0008)元/千tokens,即0.08元/百万tokens,输出价格为(0.002)元/千tokens,即2元/百万tokens。
Coze API:Premium Plus 39美元/月,含每日100GPT - 4调用积分,超额按(0.01)美元/次计费。
Token 估算:1 个英文字符 ≈ 0.3 个 token,1 个中文字符 ≈ 0.6 个 token。
算力租赁成本:部署私有模型需 GPU 资源:
试错与集成成本:AI 工具早期落地需反复试验,与现有系统对接往往耗费人力。
人才与培训成本:AI 应用推广需要熟悉业务逻辑的复合型技术人员。
知识迁移与维护成本:模型不懂业务,需长期手动注入企业知识,并持续更新维护。
算力租赁成本:如需部署私有大模型,还涉及 GPU 云服务器成本:
试错与集成成本:AI 工具落地初期效果不确定,需反复试验与系统对接,过程可能冗长且占用大量人力。
人才与培训成本:工具用得好≠替代人,反而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去理解流程、调校模型、维护系统稳定。
知识迁移与维护成本:AI 不懂业务逻辑,必须依靠组织主动“喂知识”,后续仍需维护更新知识库。
✅ 所以,AI 项目的投入,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仅看是否“替代人力”。
长期来看,那些能结合行业经验、流程知识与 AI 工具的企业,才真正具备持续竞争力。
让 AI 真正懂你企业的语言,需要把你的数据、业务经验、用户行为、案例沉淀为结构化知识。
例如:电商可以整理过往销量数据 + 用户标签;客服可以汇总历史问答 + 业务文档,让 AI 有真实素材可用。
AI 能帮你发现重复性工作、流程瓶颈,通过自动化与辅助决策实现真正的“提效”。
制造业优化排产逻辑、教育行业实现个性化推送,背后都是流程级应用。
AI 能帮助你洞察未曾注意的机会,比如通过聊天数据分析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或生成新的服务模型。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 AI 时代,比拥抱更重要的是理解,比追赶更重要的是判断。
AI 不是“万能引擎”,而是一种“认知放大器” —— 它放大的是人自身的理解力、判断力与组织能力。真正的价值,不是替代谁,而是协同人与系统,共同进化。
对于企业而言,AI 不该被当作孤立的“黑科技”,而应作为连接流程、知识与价值的“能力配件”。
真正的机会,往往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借助它激活沉睡的流程、释放隐性的经验、提升组织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因此我想说:
✅ 与其沉迷“全能模型”,不如专注“精准落地”;
✅ 与其砸钱追大参数,不如打磨自己的数据、结构与语境;
✅ 与其执念“自动替人”,不如挖掘“人机协同”的真实杠杆。
真正成熟的 AI 应用,不是轰轰烈烈地上线,而是静水深流地嵌入日常。
愿每位劳动者都能擦亮眼睛,每家企业都带着稳健的视角看待 AI 投入与转型。
技术的洪流很大,但方向依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关于 AI 应用的真正落地
标准表达:
AI 应用的最佳落地,不靠幻想,而是靠“懂技术、懂行业、懂流程”的人,一步步磨出来的。强调场景融合:
✅ AI 要真正落地,靠的不是模型魔法,而是流程、知识与场景的深度结合。强调实用主义:
✅ AI 能否见效,不取决于参数多大,而取决于有没有人把它调成企业真正需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