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搓 K8s 还是 kubeadm 开箱即用?聊聊企业级部署的真实选择

手搓 K8s 还是 kubeadm 开箱即用?聊聊企业级部署的真实选择_第1张图片

M o s s G l e n F a l l s , V T , U S A Moss Glen Falls, VT, USA MossGlenFalls,VT,USA

每日语录: You must expect failure as part of your journey of success, failure and success go hand in hand, you cannot have one without the other.

引言 引言 引言

面试的时候问到了很多次,但是回答的不是很全面,尽管有时候面试官听着还可以,但是自己知道回答还不够全面,所以我们就深入了解下。

如果文章哪里有问题,还望指出。

最后有相关的学习群,有兴趣可以加入。

开始 开始 开始

Kubernetes的部署方式决定了集群的底层架构、可维护性及扩展能力。二进制部署与kubeadm的差异远不止于“手动vs自动”,而是涉及架构设计、生命周期管理、安全模型等多个维度。本文将从技术本质出发,结合企业真实场景,解析两者的核心区别与选型策略。

一、技术本质与核心差异

1. 组件交互与启动流程
二进制部署
  • 核心机制
    每个Kubernetes组件(如kube-apiserverkubelet)以独立进程运行,直接通过本地systemd或自定义脚本管理。

  • 关键步骤

    1. 证书手动生成:使用cfsslopenssl手动创建CA、服务端/客户端证书,需精确配置SAN(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2. 组件参数配置
      • kube-apiserver需显式指定--etcd-servers--service-cluster-ip-range
      • kubelet需配置--kubeconfig--pod-infra-container-image(如pause容器)。
    3. 依赖服务部署
      • 独立部署etcd集群(3节点或5节点),配置TLS双向认证。
      • 手动安装CNI插件(如Calico的calicoctlcalico-node)。
  • 典型问题

    • 证书过期需手动轮换,否则导致集群不可用。
    • 组件启动顺序错误(如etcd未就绪时启动kube-apiserver)会引发雪崩故障。
kubeadm部署
  • 核心机制
    kubeadm通过 Phases(阶段化流程) 自动化完成集群初始化,隐藏底层细节。

  • 关键步骤

    1. 证书自动生成
      • kubeadm init自动创建CA及各类证书(有效期1年),存储于/etc/kubernetes/pki
      • 支持kubeadm certs renew自动续期。
    2. 组件容器化
      • 控制平面组件(如kube-apiserver)以静态Pod形式运行,由kubelet托管。
      • 配置文件统一存储在/etc/kubernetes/manifests
    3. 依赖服务集成
      • 默认使用kubeadm内置的etcd静态Pod(可通过--external-etcd覆盖)。
      • 通过kubeadm init --pod-network-cidr自动配置CNI插件(如Flannel)。
  • 典型问题

    • 默认证书有效期可能导致生产环境安全隐患。
    • 对非标准CNI插件(如Cilium+BGP)支持需手动干预。
2. 高可用架构实现对比
二进制部署
  • 负载均衡设计
    • API Server高可用:需部署外部负载均衡器(如HAProxy + Keepalived),配置TCP健康检查。
    • etcd集群:手动部署跨机房的3/5节点集群,配置--initial-cluster参数与TLS证书。
  • 故障恢复
    • 节点故障时需手动替换证书和配置,复杂度高。
    • 支持精细化调优(如etcd的--heartbeat-interval--election-timeout)。
kubeadm部署
  • 高可用模式
    • 控制平面:通过kubeadm init --control-plane-endpoint 指定负载均衡器,多个Master节点通过kubeadm join加入。
    • etcd集群:默认使用Stacked etcd(每个Master节点运行etcd Pod),或通过--external-etcd连接独立集群。
  • 局限性
    • Stacked etcd模式下,网络分区可能导致控制平面与etcd同时不可用。
    • 负载均衡器配置需企业自行维护(如AWS ELB、Nginx Ingress Controller)。
3. 升级与维护差异
二进制部署
  • 升级流程
    1. 从GitHub下载新版本二进制文件(如kube-apiserver-v1.28.0)。
    2. 逐个节点替换旧版本,滚动重启组件。
    3. 验证API兼容性(如kubectl convert检查资源版本)。
  • 挑战
    • 跨大版本升级(如1.24→1.26)需处理废弃API(如PodSecurityPolicy)。
    • 需手动备份etcd数据(etcdctl snapshot save)。
kubeadm部署
  • 升级流程
    1. 执行kubeadm upgrade plan检查可升级版本。
    2. kubeadm upgrade apply v1.28.0更新控制平面。
    3. 工作节点通过kubeadm upgrade node完成升级。
  • 优势
    • 自动处理证书续期与配置文件更新。
    • 支持kubeadm reset快速回滚(需配合etcd备份)。
4. 安全模型对比
安全维度 二进制部署 kubeadm部署
证书管理 手动生成、轮换,可自定义CA根证书 自动生成,CA默认存储在Master节点
审计日志 通过--audit-policy-file自定义策略 需手动修改静态Pod定义文件以启用审计
Secret加密 可集成Vault等外部系统 依赖Kubernetes原生kms-provider
节点认证 灵活选择TLS bootstrap或手动分发kubeconfig 默认使用TLS bootstrap,通过kubeadm token管理

二、企业选型策略:场景驱动的决策框架

1. 选择二进制部署的典型场景
  • 场景1:超大规模集群(>1000节点)

    • 需求:极致性能调优,如:
      • 修改kube-apiserver--max-requests-inflight参数应对高并发。
      • 调整etcd--snapshot-count优化写入性能。
    • 案例:某头部电商在黑色星期五期间通过二进制部署优化API Server的QPS从5k提升至20k。
  • 场景2:混合云/边缘计算

    • 需求:异构硬件支持,如:
      • 在ARM边缘节点上编译定制版kubelet以节省资源。
      • 为边缘环境优化kube-proxy的iptables规则生成逻辑。
    • 案例:某智慧工厂在边缘网关部署轻量化Kubernetes,二进制包体积减少40%。
  • 场景3:强合规与审计要求

    • 需求
      • 使用国密算法(SM2/SM3)替换默认TLS证书。
      • 将审计日志直接写入自研SIEM系统,绕过Kubernetes审计功能。
    • 案例:某金融机构通过二进制部署实现等保三级合规。
2. 选择kubeadm的典型场景
  • 场景1:快速原型验证与CI/CD集成

    • 需求:在Pipeline中自动创建测试集群,如:
      kubeadm init --config=kubeadm-config.yaml && \
      kubectl apply -f https://docs.projectcalico.org/manifests/calico.yaml
      
    • 优势:通过Ansible或Terraform封装kubeadm,实现集群即代码(IaC)。
  • 场景2:标准化多集群管理

    • 需求:统一管理多个云厂商的集群,如:
      • 使用Cluster API在AWS/GCP/Azure批量创建kubeadm集群。
      • 通过Rancher Fleet同步集群配置。
    • 案例:某SaaS公司管理200+个kubeadm集群,平均部署时间<10分钟。
  • 场景3:有限运维资源的中小团队

    • 需求:降低学习曲线,如:
      • 依赖kubeadm upgrade自动化处理版本升级。
      • 使用kubeadm certs renew all简化证书管理。
    • 案例:某初创企业仅1名运维人员管理50节点生产集群。
3. 混合架构:平衡灵活性与效率
  • 模式1:核心+边缘分层部署

    • 设计
      • 核心Master节点:二进制部署,优化etcd与API Server性能。
      • 边缘Worker节点:kubeadm部署,通过kubeadm join批量接入。
    • 优势:核心层保障稳定性,边缘层快速扩展。
  • 模式2:渐进式迁移

    • 步骤
      1. 初期使用kubeadm快速上线业务。
      2. 随着规模增长,逐步替换关键组件(如将kubeadm的etcd迁移至独立二进制集群)。
      3. 最终完全过渡到二进制部署,保留kubeadm作为灾备方案。

三、企业选型的7个关键考量维度

  1. 团队技能储备

    • 二进制部署要求团队熟悉:
      • Kubernetes组件通信协议(如API Server的REST API、etcd的gRPC)。
      • 操作系统级调优(如systemd的CPUAccountingMemoryLimit)。
  2. 基础设施规模

    • 小规模(<50节点):kubeadm性价比最高。
    • 中大规模(50-500节点):需评估是否需要定制调度器或网络插件。
    • 超大规模(>500节点):二进制部署几乎成为必选项。
  3. 合规与安全要求

    • 金融、政务等行业通常需要二进制部署以满足审计颗粒度要求。
  4. 生命周期管理

    • 频繁集群创建/销毁(如测试环境)优先选择kubeadm。
  5. 云生态集成

    • 若深度依赖云厂商托管服务(如AWS EKS Anywhere),kubeadm更易集成。
  6. 成本模型

    • 二进制部署的隐性成本:
      • 人力成本:资深Kubernetes运维工程师薪资通常比普通运维高30%-50%。
      • 时间成本:手动升级一个50节点集群可能需要2人天。
  7. 灾备与可恢复性

    • 二进制部署需自定义备份方案(如etcd快照+组件二进制版本库)。
    • kubeadm可结合Velero实现标准化灾备。

四、实战建议:企业落地步骤

步骤1:明确需求与约束
  • 制作检查清单:
    [ ] 是否需要定制Kubernetes组件?  
    [ ] 集群规模预期增长曲线如何?  
    [ ] 团队是否有能力维护证书轮换?  
    [ ] 是否需通过等保/PCI-DSS认证?  
    
步骤2:技术验证(PoC)
  • 二进制部署PoC重点
    • 测试跨版本升级(如1.26→1.27)的兼容性。
    • 模拟etcd节点故障,验证恢复流程。
  • kubeadm PoC重点
    • 验证与CNI插件的兼容性(如Cilium Hubble是否正常)。
    • 测试kubeadm upgrade的稳定性。
步骤3:制定标准化流程
  • 二进制部署规范
    • 使用Ansible Role固化组件启动参数。
    • 建立证书轮换日历(如每90天更新一次)。
  • kubeadm部署规范
    • 通过kubeadm config文件统一配置模板。
    • 集成Arkade或kurl实现离线部署。
步骤4:监控与优化
  • 关键监控指标
    • 二进制部署:关注kube-apiserver的goroutine泄漏、etcd写入延迟。
    • kubeadm部署:监控kubelet的容器启动延迟、证书过期时间。
  • 优化案例
    某企业通过二进制部署调优kube-controller-manager--concurrent-deployment-syncs,将部署回滚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30秒。

五、总结:没有“最佳方案”,只有“最适方案”

  • 二进制部署是“手术刀”,适合需要精细控制的企业,但要求团队具备极强的手术能力。
  • kubeadm部署是“瑞士军刀”,开箱即用但难以应对极端场景。

最终建议

  • 从kubeadm起步,随着业务复杂度提升逐步引入二进制组件。
  •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必须建立完善的可观测性体系混沌工程验证流程

企业应根据实际场景动态调整——技术选型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纯粹性”,而是让基础设施成为业务创新的坚实底座。

结语 结语 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手搓 K8s 还是 kubeadm 开箱即用?聊聊企业级部署的真实选择_第2张图片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 面试官:说说四层和七层代理的本质区别?——从 OSI 模型到千万级集群的拆解指南

  • 当面试官让你对比 CNI 插件时,他到底在考察什么?

  • K8s 老鸟的配置管理避雷手册

  • 镜像漏洞清零计划:Trivy + 自动化修复流水线实战

  • 开发运维不再互怼:GitOps 如何终结部署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试题,kubernetes,容器,云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