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模型主要有 OSI 七层模型 和 TCP/IP 四层模型,它们用于描述网络通信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层次。
OSI 模型由 7 个层次 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每一层只处理特定任务,并通过接口与上下层通信。
层次 | 名称 | 功能描述 | 协议示例 |
---|---|---|---|
第 7 层 | 应用层 (Application) |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接口(如网页、邮件)。 | HTTP, FTP, SMTP, DNS |
第 6 层 | 表示层 (Presentation) | 数据格式转化和加密解密(如编码格式、压缩、解密)。 | JPEG, ASCII, SSL |
第 5 层 | 会话层 (Session) |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如登录验证、同步)。 | NetBIOS, PPTP |
第 4 层 | 传输层 (Transport) | 端到端通信、差错检测与流量控制(如可靠传输)。 | TCP, UDP |
第 3 层 | 网络层 (Network) | 路由选择与逻辑地址(IP地址)管理。 | IP, ICMP, ARP |
第 2 层 |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 物理地址(MAC 地址)管理、帧传输与差错检测。 | Ethernet, PPP, Wi-Fi |
第 1 层 | 物理层 (Physical) | 比特流的传输,物理媒介与设备管理(如网线、光纤)。 | RJ45, USB, 光纤标准 |
TCP/IP 模型简化为 四个层次,更贴近实际网络应用:
层次 | 名称 | 功能描述 | 协议示例 |
---|---|---|---|
第 4 层 | 应用层 (Application) | 处理应用程序的网络通信需求(合并了 OSI 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功能)。 | HTTP, FTP, SMTP, DNS |
第 3 层 | 传输层 (Transport) | 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差错检测与流控。 | TCP, UDP |
第 2 层 | 网络层 (Internet) | 负责路由与逻辑地址管理,选择路径转发数据包。 | IP, ICMP, ARP |
第 1 层 | 网络接口层 (Network Access) | 负责物理设备和数据链路通信(合并了 OSI 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 | Ethernet, Wi-Fi |
OSI 七层模型 | TCP/IP 四层模型 | 对应关系说明 |
---|---|---|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 应用层 | TCP/IP 应用层合并了 OSI 的 7, 6, 5 层。 |
传输层 | 传输层 | 两者功能几乎一致。 |
网络层 | 网络层 | 两者功能类似,负责路由与 IP 地址。 |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 网络接口层 | TCP/IP 网络接口层合并了 OSI 的 2, 1 层。 |
场景: 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 http://example.com
并访问页面。
比较维度 | OSI 七层模型 | TCP/IP 四层模型 |
---|---|---|
层次数量 | 7 层 | 4 层 |
复杂度 | 结构清晰但复杂 | 结构简洁,实用性强 |
使用场景 | 理论参考,教学与研究 | 互联网标准,实际应用广泛 |
代表协议 | HTTP, FTP, TCP, IP | HTTP, FTP, TCP, IP |
关系 | 更细致的分层 | 通过合并简化了 OSI 的部分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