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理—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

IP协议

⭐IP协议报头上面的知识

地址管理

使用一套地址体系(IP协议),来描述互联网上每个是被所在的位置。

IP数据报的长度(拆包和组包)

可以对CUP进行拆包,可以多个IP报头装一个CUP数据。

8位生存时间(TTL)

这里的时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这里的单位是:次数。

分为:32 / 64,设置次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环路。

有的人觉得32这么少次数在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中是否够用,这是够用的,下面是一个例子: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ory)是指任何两个人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人际关系链,最多只需要经过不超过六个中间人,就可以建立联系。

如何解决IP地址不够用?

1、动态分配IP地址

2、NAT机制(网络地址映射)——提高IP地址的使用

        理解:IP分为公网、局域网。 公网可以访问公网,在公网中,每个IP都是唯一的。

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局域网访问公网的时候,数量太多,IP地址就不够使用,这个时候就有了NAT机制,个体通过局域网可以转换成公网的IP地址,从而来进行交互,多个个体可以公用一个局域网转换的IP地址,这里的区分就用到了端口,这里面就有NAT的机制。

(每个进程中,端口号是唯一的,但不同进程中的端口号是有相同的,不同局域网中的端口号也是如此)

3、使用IPV6

        理解:这是直接增加IP地址的个数。

路由选择

规划出一条路线。

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

数据帧格式

IP地址用于全局,在网络层

mac地址用于相邻设置,在数据链路层

这里的mac地址是静态的,出厂都是设置好的,不能更改。

网络原理—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_第1张图片

源IP和目的IP指的是起点和终点,如果没有NAT机制下,是不会改变的

源mac和目的mac指的是相邻的设备,经过路由器进行封装和分用,都会改变mac

⭐以太网数据帧,载荷部分,长度有要求的,最少46字节,最长1500字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服务器,运维,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