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因之二:利益相关方过多

当项目牵涉多个部门或外部合作伙伴时,“众口难调”往往会推高范围蔓延的风险。不同利益相关方可能都有自己的诉求,如果缺乏统一的沟通与决策机制,各式各样的“附加需求”会层出不穷。

(1)协调成本激增利益相关方多意味着需求输入渠道多,一些部门甚至会“直接给研发团队发需求”,绕过项目经理的审核流程。研发团队若没有原则地接受,则每个人都能变相扩大项目范围,最终令产品功能膨胀到难以维护的地步。

(2)应对策略:建立统一的需求提交与评审流程可以设立“需求委员会”或“变更审批小组”,任何新需求都必须经过正式流程,包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分析、成本与效益评估等。只有当该小组审核通过并优先级较高,才允许纳入项目范围。对一些低价值或无紧迫性的需求,建议推迟到后续迭代或版本再考虑。关键在于必须让所有利益相关方接受此流程,避免“越级插队”现象。

四、诱因之三:需求变更未及时管控
很多时候,需求变更并非错误,适度的变动可以让项目更具竞争力或更贴近市场。然而,若变更缺乏系统管控,项目范围就会被“反复蚕食”。最常见的问题在于:口头承诺随意增减需求、缺乏文档化记录,导致后期出现争议或重复劳动。

(1)缺失变更流程与评审项目团队可能没有正式的变更管理流程,或者流程虽然存在,却只流于形式。比如客户一句“这个功能能不能再加点XX效果”,开发团队马上着手实现,却没有在需求管理系统里留下痕迹,没有经过正式评估。

(2)应对策略:健全变更管理与全程留痕可以采用常见的变更管理制度,如:

变更申请:由需求提出者填写变更申请单,描述变更内容、理由、预期效益。

影响评估:技术、测试、项目经理共同评估对时间、成本、质量的影响。

批准/拒绝:变更委员会或项目负责人做最终决策。

更新文档:如若通过,则在需求文档、项目计划、预算等处同步更新;若否决,也需在系统中保留记录。

通过此流程让每个需求变更有迹可循、可评可控,当变更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也能更好地评判是否需要扩大团队规模或延长工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type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