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系统典型分层架构全解析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应用,像淘宝购物、抖音刷视频,背后都离不开高并发系统的支持。高并发系统能够同时处理海量用户请求,保障我们流畅的使用体验。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要从其典型的分层架构说起。

网络层:数据的高速公路

网络层就好比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它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数据能够快速、稳定地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在这个层面,有各种网络协议在发挥作用,比如大家熟悉的 TCP/IP 协议。就好像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每个数据包就是一辆车,TCP/IP 协议就规定了这些车怎么在这条数据高速公路上行驶,包括怎么找到目的地、怎么避免碰撞(也就是数据传输错误)等。通过网络层的高效运作,我们的请求数据才能从我们的手机、电脑等设备出发,准确无误地朝着目标服务器前进。

实现高并发高可用性的设计

  1. 负载均衡技术:采用像链路负载均衡器(LLB)这样的设备,它能根据网络链路的实时状态,将流量合理分配到不同的链路上去。比如,当一条链路出现拥堵时,LLB 会自动把流量切换到其他负载较轻的链路,确保数据传输的顺畅。
  1. 网络冗余设计:构建冗余的网络拓扑结构,多铺设几条网络线路。就像城市里有多条主干道一样,即使某一条道路因为施工或者事故封闭了,车辆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道路到达目的地。在网络层中,冗余链路能在某条链路故障时,迅速接替工作,保证网络连接不中断。
  1. 优化网络协议:选用性能更优的网络协议,例如 UDP 协议在一些对实时性要求高、但对数据准确性要求相对没那么苛刻的场景(如在线视频播放、实时游戏数据传输)中表现出色,因为它传输速度快,开销小。同时,还可以对 TCP 协议进行参数优化,像调整 TCP 的窗口大小,能更好地适应高并发下的数据传输需求,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代理层:请求的智能调度员

代理层就像是一个智能的调度员。当大量的请求像潮水一般涌来时,如果直接一股脑地丢给后端服务器,服务器很可能就被 “淹没” 了。代理层这时候就站出来了,它会先接收这些请求。然后,根据各种策略来决定把这些请求分配到哪里。比如说,它可以按照后端服务器的负载情况来分配,把请求多分给负载较轻的服务器,这样就能让各个服务器的工作负担相对均衡。同时,代理层还可以做一些缓存工作。如果很多人都在请求同一份数据,代理层发现自己这里已经缓存了,就直接把缓存的数据返回给用户,而不用再去后端服务器取,大大加快了响应速度。像常见的 Nginx,就是代理层的一把好手,在高并发场景中被广泛应用。

实现高并发高可用性的设计

  1. 反向代理与负载均衡结合:Nginx 作为反向代理服务器,不仅能缓存静态资源,还具备强大的负载均衡能力。它可以通过轮询、IP 哈希等多种负载均衡算法,将客户端请求均匀地分发到后端多个服务器实例上。轮询算法就是依次将请求分配到各个服务器,IP 哈希算法则根据客户端的 IP 地址计算哈希值,将来自同一 IP 的请求始终路由到同一台服务器,保证会话的一致性。
  1. 缓存策略优化:代理层的缓存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采用多级缓存策略,比如在 Nginx 中设置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内存缓存速度快,用于存储访问频率极高的数据;磁盘缓存容量大,能存储一些相对低频但又不能丢弃的数据。同时,合理设置缓存的过期时间,既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又能充分利用缓存空间。对于热点数据,可以采用缓存预热的方式,提前将这些数据加载到缓存中,避免大量请求同时穿透缓存,直接打到后端服务器。
  1. 高可用集群部署:为了防止单个代理服务器出现故障导致服务中断,通常会将多个代理服务器组成集群。像 Keepalived 这样的工具,能够实现代理服务器之间的主备切换。正常情况下,主服务器负责处理请求,备服务器处于监控状态;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备服务器能在极短时间内接管工作,确保代理层的高可用性。

业务服务层:核心业务逻辑的执行者

业务服务层可以说是整个高并发系统的 “大脑”,它负责执行核心的业务逻辑。比如说在一个电商系统里,当用户下单购买商品时,业务服务层就要处理一系列复杂的事情。它要检查商品库存够不够,计算订单价格,处理用户的优惠券使用,还要更新订单状态等。它就像是一个工厂的核心生产车间,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调用各种资源和算法,对请求进行加工处理,最终生成符合业务要求的结果。不同的业务场景会有不同的业务服务模块,它们相互协作,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利进行。

实现高并发高可用性的设计

  1. 分布式服务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将庞大的业务系统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型的服务模块。每个服务专注于一项特定的业务功能,例如商品服务负责管理商品信息,订单服务处理订单相关业务。这些微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升级和扩展,互不影响。当某个服务模块面临高并发压力时,可以单独对其进行横向扩展,增加服务器实例数量,提高处理能力。像 Spring Cloud、Dubbo 等框架,为构建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组件,方便开发者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服务调用等功能。
  1. 异步处理机制:对于一些耗时较长、非关键路径的业务操作,采用异步处理方式。比如在电商系统中,用户下单后,发送订单确认邮件这个操作就可以异步执行。通过消息队列(如 Kafka、RabbitMQ)将这些异步任务发送到专门的消息处理队列中,业务服务层在处理完核心的订单创建等操作后,就可以立即返回给用户响应,而不必等待邮件发送完成。这样既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又能避免因长时间等待导致的线程阻塞,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1. 服务容错与降级: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服务故障,业务服务层需要具备容错和降级机制。容错方面,可以使用 Hystrix 这样的容错框架,它能够在服务调用出现故障(如超时、异常)时,快速进行熔断、降级处理。熔断就像电路中的保险丝,当某个服务的错误率超过一定阈值时,Hystrix 会自动切断对该服务的调用,避免大量无效请求堆积;降级则是在系统资源紧张或某个服务不可用时,返回一个预设的、较为简单的结果给用户,保证系统的基本可用。例如在电商大促期间,如果商品详情页的图片加载服务出现故障,为了保证页面能正常打开,就可以将图片替换为默认的占位图,优先展示商品的关键信息给用户。

缓存层:数据的快速存取站

缓存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快速存取站”。它的作用就像我们家里的小冰箱,我们经常取用的东西就放在小冰箱里,拿起来方便快捷。在系统中,缓存层存放着那些经常被访问的数据。当用户请求这些数据时,系统可以直接从缓存层获取,而不用去更底层、速度相对较慢的存储层读取。比如,一个新闻网站的热门文章,访问量非常大,如果每次都从数据库里读取,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把这些热门文章放在缓存层,用户请求时瞬间就能得到响应。缓存层常用的工具像 Redis,它读写速度极快,能够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响应性能,减少后端存储层的压力。

实现高并发高可用性的设计

  1. 分布式缓存集群:为了满足高并发下海量数据的缓存需求,通常会构建 Redis 集群。Redis Cluster 采用分片集群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 Redis 节点上。每个节点负责存储一部分数据,通过哈希槽(hash slot)的方式来分配数据存储位置。当客户端请求数据时,Redis Cluster 会根据数据的键值计算出对应的哈希槽,然后将请求路由到负责该哈希槽的节点上,从而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访问。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缓存系统的存储容量和并发读写能力。
  1. 缓存数据持久化:虽然缓存主要用于快速存取数据,但为了防止缓存服务器故障导致数据丢失,需要进行缓存数据持久化。Redis 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方式,RDB(Redis Database Backup)和 AOF(Append Only File)。RDB 是将 Redis 在某一时刻的数据快照保存到磁盘上,适合大规模数据恢复场景;AOF 则是将写操作命令追加到文件末尾,能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通过合理配置这两种持久化方式,可以在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同时,兼顾性能和恢复效率。
  1. 缓存一致性保障:在高并发系统中,由于数据可能会在缓存层和存储层之间频繁读写,容易出现缓存数据和数据库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缓存更新策略,如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注意删除缓存失败时的重试机制)。当数据发生变更时,先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更新成功,然后立即删除对应的缓存数据,这样下次读取时就会从数据库中获取最新数据并重新缓存。此外,还可以引入分布式事务来保证数据一致性,但分布式事务实现较为复杂,性能开销较大,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权衡使用。

存储层:数据的大仓库

存储层是数据最终的大仓库,它负责长期存储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这里的数据量通常非常庞大,而且要保证数据的持久性和安全性。像数据库就是存储层的主要代表,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结构把数据组织起来,方便进行查询和管理。在高并发系统中,存储层要能够应对大量的数据读写操作,并且要保证数据不会丢失或损坏。为了实现这一点,存储层通常会采用各种技术,比如数据备份、数据分片等。数据备份就是把重要的数据复制多份存起来,以防一份数据出现问题;数据分片则是把大的数据集合分成多个小部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读写效率。

实现高并发高可用性的设计

  1. 数据库集群与复制:对于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可以构建主从复制集群。主数据库负责处理写操作,从数据库通过复制主数据库的二进制日志来同步数据,处理读操作。当主数据库出现故障时,通过选举机制可以将某个从数据库晋升为主数据库,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对于非关系型数据库,如 MongoDB,采用副本集的方式,由一个主节点和多个从节点组成,主节点负责处理写操作和大部分读操作,从节点用于数据备份和分担读压力,并且在主节点故障时可以自动进行故障转移。
  1. 数据分片技术:当数据量增长到一定规模,单个数据库实例无法满足存储和性能需求时,就需要采用数据分片技术。例如在电商系统中,订单数据量巨大,可以按照订单时间或者用户 ID 进行分片。按照订单时间分片,就是将不同时间段的订单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分片上;按照用户 ID 分片,则是根据用户 ID 的哈希值将不同用户的订单数据分散存储。这样在进行数据读写时,可以并行操作多个分片,大大提高读写性能。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如 TiDB)对数据分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能自动管理数据分片和负载均衡。
  1. 备份与恢复策略: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存储层要制定完善的备份与恢复策略。定期进行全量数据备份,将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复制到备份存储介质上,如磁带库或云存储。同时,进行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全量备份或增量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在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可以根据备份数据进行恢复。此外,还可以进行异地灾备,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不同区域,防止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数据全部丢失。

高并发系统的网络层、代理层、业务服务层、缓存层和存储层,就像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到请求的合理调度,再到核心业务的处理、数据的快速存取以及最终的长期存储,每一层都不可或缺,共同保障着高并发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为我们提供流畅的互联网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