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理--初识

1.IP地址

IP地址主要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简单来说,IP地址用于定位主机的网络地址.

格式: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位4个"8位二进制数"(也是4个字节),通常用"点分十进制"的方式来表示,例如: a.b.c.d的形式.

2.端口号

概念

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主机网络地址,端口号可以标识主机中发送数据,接受数据的进程.

简单来说: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

格式

端口号是0~65535范围的数字,在网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受网络数据.

3.认识协议

概念

协议,网络协议的简称,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经过的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组约定,规则.如怎么样建立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相互通信交流.

协议(protocol)最终体现为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格式.

4.协议分层

对于网络协议来说,往往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定义.

分层的作用

为什么需要网络协议的分层?

分层最大的好处,类似于面向接口的编程:定义好两层间的接口规范,让双方遵循这个规范来对接.

在代码中,类似于定义好一个接口,一方为接口实现类(提供方法,提供服务),一方为接口的使用类(使用方,使用服务)

       对于使用方来说,并不关心提供方法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使用接口即可

       对于提供方来说,利用封装的特性,隐藏了实现的细节,只需要开放接口即可.

5.OSI七层模型

OSI:即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

       OSI七层网络模型时一个逻辑上的定义和规范: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七层.

       OSI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OSI七层模型划分为一下七层:

分层名称 功能
7 应用层 针对特定应用的协议
6 表示层 设备固有数据格式和网络标准数据格式的转换
5 会话层 通信管理,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管理传输层以下的分层
4 传输层 管理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负责可靠传输
3 网络层 地址管理与路由选择
2 数据链路层 互连设备之间传送和识别数据帧
1 物理层 以 "0" 和 "1" 代表电压的高低,灯光的闪灭,界定连接器和网线的规格

6.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

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还包括许多协议,组成了TCP/IP协议簇.

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5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应用层 : 负责应用程序间沟通,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 : 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输控制协议(TCP),能够确保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 : 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 : 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

物理层 : 负责光/电信号的传输方式.

7.封装和分用

  1.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2. 应用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到网络上时,每层协议都要加上一个数据首部(header),称为封装(Encapsulation).

  3. 首部信息中包含了一些类似于有多长,载荷(payload)有多长,上层协议是什么的信息.

  4.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送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根据首部中的"上层协议字段",将数据交给对应的上层协议处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智能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