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WRF中 静态地理数据插值方法 的详细总结,包括插值方法的种类、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与不同地理数据的关联等。
WPS geogrid 源码:geogrid/src/interp_module.F
在 GEOGRID.TBL 文件中,有各种静态地理数据的详细形象,以AHE数据为例:
===============================
name = AHE
priority=2
optional=yes
dest_type=continuous
fill_missing = 0.
interp_option = y2010_ahe:average_gcell(4.0)+four_pt+average_4pt
interp_option = y2050_ahe:average_gcell(4.0)+four_pt+average_4pt
rel_path = y2010_ahe:slucm/AHE_2010s/3_bytes/
rel_path = y2050_ahe:slucm/AHE_2050s/3_bytes/
z_dim_name = month_hour
其中,interp_option 指定了数据集的插值方式。
interp_option = 'y2010_ahe:average_gcell(4.0)+four_pt+average_4pt'
该选项表示对 y2010_ahe(例如2010年人为热排放数据)使用:
这种组合一般用于连续型数据且对空间平滑性要求较高的情况。
插值方法 | 说明 | 原理 | 适用数据类型 |
---|---|---|---|
nearest_neighbor | 最近邻插值 | 将最近的源网格点值赋给目标网格点 | 离散分类数据,如土地利用 |
four_pt | 四点双线性插值 | 使用目标点周围四个点进行加权平均 | 连续型数据,如高程、温度 |
average_4pt | 四点平均 | 简单平均目标点周围四个点的值 | 连续型数据,较平滑结果 |
average_gcell(x) | 网格单元平均 | 以目标点为中心,在x km范围内平均所有源数据点 | 地形、高程等需平滑处理的数据 |
wt_average_4pt | 加权四点平均 | 与four_pt类似,但权重更精细 | 连续数据 |
wt_average_16pt | 加权16点平均 | 使用目标点周围16个点进行加权平均 | 更平滑插值 |
average_patch | 多边形平均 | 对多边形覆盖区域进行加权平均 | 逐像素数据,如植被指数 |
default | 默认方法 | 根据数据类型自动选择插值方法 | 适用所有数据,推荐初学者使用 |
最近邻插值法(nearest_neighbor)是最简单的灰度值插值。也称作零阶插值,就是令变换后像素的灰度值等于距它最近的输入像素的灰度值。
最近邻插值法可应用于图像的缩放,因为简单的变换与计算,效果一般不好。
四点双线性插值仅涉及邻近的四个像素点。
Q11, Q12, Q21, Q22 是四个角点,代表已知格点值。
P(x, y) 是目标插值点。
箭头表示插值顺序:
静态数据类型 | 推荐插值方法 | 说明 |
---|---|---|
topo(高程) | average_gcell(4.0)+four_pt | 平滑地形,减少数值误差 |
landuse(土地利用) | nearest_neighbor+four_pt | 保留分类边界 |
greenfrac(绿色覆盖率) | four_pt+average_4pt | 连续型,适合平滑处理 |
soil_type(土壤类型) | nearest_neighbor | 离散分类数据 |
albedo(反照率) | four_pt 或 average_4pt | 连续数据 |
slope(坡度) | four_pt | 细节敏感,避免过度平滑 |
lai(叶面积指数) | average_patch 或 four_pt | 连续变化数据 |
impervious(不透水面) | average_patch 或 four_pt+average_4pt | 城市模拟中重要 |
1、最近邻插值法(nearest_neigh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