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比多列模式与单列模式的写入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环境配置如下:CPU 为 Intel Core i7-12700K,内存为 32GB DDR4,硬盘为三星 980 PRO NVMe SSD,操作系统为 Ubuntu 20.04。TDengine 版本为 3.0.6.0。
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的场景,设置了 1000 个数据采集点,每个采集点每分钟采集一次数据,每次采集包含 5 个物理量。在多列模式下,将这 5 个物理量存储在同一张表中;在单列模式下,为每个物理量分别创建一张表。
实验结果表明,在数据量较小时,两种模式的写入速度差异并不明显。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多列模式的写入速度优势逐渐显现。当数据量达到 100 万条时,多列模式的写入速度比单列模式快了约 30%。这是因为多列模式下,一次写入操作可以同时写入多个物理量的数据,减少了写入操作的次数,从而提高了写入效率。
存储效率是衡量数据模型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在 TDengine 中,数据存储采用了列式存储和压缩技术,以提高存储效率。我们对多列模式和单列模式下不同数据类型的存储占用空间和压缩比进行了分析。
实验数据显示,对于整型数据,多列模式的压缩比约为 8:1,单列模式的压缩比约为 6:1;对于浮点型数据,多列模式的压缩比约为 5:1,单列模式的压缩比约为 4:1。这表明多列模式在存储效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占用。
这是因为多列模式下,同一列的数据具有相似性,更容易被压缩算法识别和压缩。而单列模式下,每个表的数据量相对较小,数据的相似性不如多列模式明显,因此压缩效果相对较差。
在实际应用中,查询性能是用户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我们模拟了复杂查询场景,对比了多列模式和单列模式的查询响应时间。查询场景为:查询某一时间段内所有设备的多个物理量的平均值,并按照设备的某个标签进行分组。
实验结果显示,在复杂查询场景下,多列模式的查询响应时间明显短于单列模式。当查询的数据量为 10 万条时,多列模式的平均查询响应时间为 50ms,而单列模式的平均查询响应时间为 120ms。这是因为多列模式下,数据存储在同一张表中,查询时可以通过一次扫描获取所有需要的数据,减少了表连接和数据扫描的次数,从而提高了查询效率。
而单列模式下,由于数据分散在多个表中,查询时需要进行多表连接操作,增加了查询的复杂度和执行时间。此外,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和表数量的增多,单列模式下的元数据管理和查询优化难度也会相应增加,进一步影响查询性能。
某大型智能工厂主要生产电子产品,拥有大量的生产设备和传感器。这些设备和传感器每分钟都会采集大量的生产数据,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压力、产量等信息。为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工厂引入了 TDengine 来存储和管理这些时序数据。
在数据模型设计方面,工厂最初采用了单列模式。为每个物理量创建一个超级表,如temperature超级表用于存储设备温度数据,pressure超级表用于存储设备压力数据等。每个超级表下根据不同的设备创建子表,例如temperature_device1子表用于存储设备 1 的温度数据。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工厂发现单列模式在查询多个物理量的数据时效率较低。例如,当需要查询某一时间段内所有设备的温度和压力数据时,需要进行多表关联查询,这导致查询响应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实时监控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厂对数据模型进行了优化,采用了多列模式。将设备的温度、压力、运行状态等多个物理量存储在同一张超级表中,如下所示:
CREATE STABLE production_data (
ts TIMESTAMP,
temperature FLOAT,
pressure FLOAT,
status INT,
production_count INT
) TAGS (
device_id BINARY(64),
production_line INT
);
在这个超级表中,ts是时间戳列,temperature、pressure、status和production_count是采集量列,分别表示温度、压力、设备状态和产量;device_id和production_line是标签列,分别表示设备 ID 和生产线编号。
采用多列模式后,工厂在查询多个物理量的数据时,只需查询一张表,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同时,由于数据存储在同一张表中,数据的关联性更强,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例如,通过分析设备温度、压力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工厂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某车联网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车辆远程监控、智能驾驶辅助等服务。公司的车联网系统连接了数百万辆汽车,这些汽车通过车载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的位置、速度、油耗、故障信息等数据,并上传至车联网系统进行存储和分析。
在系统建设初期,车联网公司采用了单列模式来存储数据。为每个物理量创建一个超级表,如location超级表用于存储车辆位置数据,speed超级表用于存储车辆速度数据等。每个超级表下根据不同的车辆创建子表,例如location_car1子表用于存储车辆 1 的位置数据。
随着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单列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表的数量过多,导致元数据管理难度增大,系统性能受到影响。其次,在进行复杂查询时,多表关联操作使得查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例如,当需要查询某一区域内所有车辆的位置、速度和油耗数据时,查询响应时间较长,无法为用户提供及时的服务。
为了提升系统性能和满足业务需求,车联网公司对数据模型进行了调整,采用了多列模式。将车辆的位置、速度、油耗、故障信息等多个物理量存储在同一张超级表中,如下所示:
CREATE STABLE vehicle_data (
ts TIMESTAMP,
latitude DOUBLE,
longitude DOUBLE,
speed FLOAT,
fuel_consumption FLOAT,
fault_code INT
) TAGS (
vehicle_id BINARY(64),
vehicle_type INT
);
在这个超级表中,ts是时间戳列,latitude、longitude、speed、fuel_consumption和fault_code是采集量列,分别表示车辆的纬度、经度、速度、油耗和故障代码;vehicle_id和vehicle_type是标签列,分别表示车辆 ID 和车辆类型。
采用多列模式后,车联网公司在查询多个物理量的数据时,查询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由于数据的集中存储,便于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公司提供了更全面的车辆运行状态信息。例如,通过分析车辆的位置、速度和油耗数据,公司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驾驶建议,帮助用户降低油耗,提高驾驶安全性。
通过对 TDengine 中多列模式与单列模式的深入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时序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将不断增加,对 TDengine 数据模型的性能和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TDengine 数据模型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总之,TDengine 作为一款优秀的时序数据库,其多列模式与单列模式在不同的场景下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以充分发挥 TDengine 的性能优势。同时,我们也期待 TDengine 在未来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时序数据处理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