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网络编程基础——网络模型

网络模型

  • 网络模型
    • 1. OSI七层模型
      •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2. TCP/IP模型
      • 1. 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
      • 2. 互联网层(Internet Layer)
      • 3.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4.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总结
      • OSI七层模型
      • TCP/IP模型
    • 3. TCP / IP 模型补充
    • TCP/IP模型细节
      • 1. 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
      • 2. 互联网层(Internet Layer)
      • 3.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4.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额外注意事项

网络模型

1. OSI七层模型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由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个标准模型,用于描述网络通信的各个层次。OSI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七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功能:负责比特流的传输,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电缆、插头、接收器等。
  • 设备:网线、光纤、电缆、集线器、调制解调器。
  • 协议:不涉及特定协议,而是涉及物理媒体标准,如RS-232。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功能:提供节点到节点的数据传输,负责组帧、MAC地址的寻址和差错检测。
  • 设备:交换机、网桥。
  • 协议:以太网(Ethernet)、PPP(Point-to-Point Protocol)、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功能: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提供逻辑地址(如IP地址)。
  • 设备:路由器。
  • 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功能: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负责流量控制、错误校验和数据分段重组。
  • 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功能:管理会话或连接,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会话。
  • 协议:NetBIOS(Network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编程基础,网络,linux,智能路由器,网络协议,信息与通信,webs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