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速通】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点和高频考点

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点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1 核心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自治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在网络协议网络软件的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1.2 高频考点

  • 自治计算机:无主从关系(区别于分布式系统)

(1)自治计算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配置和自我修复能力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独立工作。
(2)分布式系统:由多个计算节点组成,各节点之间通常存在主从关系或协调者-参与者关系,通常需要中心化的调度或管理。

  • 目的: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和信息传递
  • 协议的核心作用:规范通信规则(协议是通信规则的集合)
  • 教材对比
    • 谢希仁定义:强调计算机系统互联
    • 王道考研定义:突出协议和资源交换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1 按分布范围分类

类型 缩写 范围 典型场景
个人区域网 PAN 10m内 蓝牙、ZigBee
局域网 LAN 1km内 办公室、校园网
城域网 MAN 城市范围 城市级ISP网络
广域网 WAN 国家/全球 Internet

2.2 按拓扑结构分类

类型 特点 优缺点
星型 中心节点集中控制 易扩展,但中心故障全网瘫痪
总线型 共享通信介质 简单经济,但冲突严重
环型 闭合环路 延迟确定,但单点故障影响全网
网状型 节点全连接 可靠性高,但成本高

2.3 高频考点

  • LAN vs WAN:延迟、误码率对比(LAN延迟低、误码率低)
  • 总线型网络冲突:CSMA/CD协议的应用场景
  • 广域网关键技术分组交换与路由选择

三、协议、接口与服务

3.1 协议(Protocol)三要素

  1. 语法:数据格式(如HTTP请求头结构)
  2. 语义:控制信息含义(如SYN=1表示连接请求)
  3. 时序:事件执行顺序(如TCP三次握手)
  • 协议举例
    (1)传输层协议:如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负责数据的传输和完整性。
    (2)网络层协议:如IP(互联网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寻址。
    (3)应用层协议: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等,定义了特定应用之间的通信方式。

3.2 服务与接口

  • 服务原语
    • 请求(Request)、指示(Indication)
    • 响应(Response)、证实(Confirm)
  • 服务访问点(SAP):相邻层间接口(如传输层的端口号)

3.3 高频考点

  • 服务 vs 协议
    • 服务是垂直的(上下层关系)
    • 协议是水平的(对等层实体间)
  • 面向连接服务:TCP(需建立连接)
  • 无连接服务:UDP/IP(直接发送)

四、OSI参考模型

4.1 七层结构及功能

层级 名称 功能 协议举例 数据单元
7 应用层 用户接口 HTTP/FTP 报文
6 表示层 数据格式转换 JPEG/ASCII
5 会话层 会话管理 SSL/TLS
4 传输层 端到端通信 TCP/UDP 报文段
3 网络层 路由选择 IP/ICMP 分组
2 数据链路层 帧传输 PPP/HDLC
1 物理层 比特传输 RS-232 比特流
OSI模型七层功能详解(加深理解)
层级 名称 核心功能 典型协议 数据单元 关键设备 高频考点
7 应用层 提供用户接口,支持网络应用服务
(文件传输/邮件服务/网页浏览)
HTTP、FTP
SMTP、DNS
报文(Message) - 与用户直接交互的最高层
6 表示层 数据格式转换
▪ 加密解密
▪ 压缩解压缩
▪ 字符编码转换(如ASCII→Unicode)
JPEG、MPEG
SSL(部分功能)
- - 处理数据表现形式
(常考加密/压缩归属层)
5 会话层 会话管理
▪ 建立/维护/终止会话(主机之间)
▪ 对话控制(全双工/半双工)
▪ 同步点/检验点设置(断点续传/断连复连)
SSL/TLS
RPC
- - 常与"会话保持"、"断点续传"关联
4 传输层 端到端(主机进程间)可靠传输
▪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 差错控制(TCP重传)
▪ 复用/分用(端口号)
TCP(OSI模型只面向连接 报文段(Segment) 网关 唯一实现可靠传输的层
(TCP vs UDP对比重点)
3 网络层 逻辑寻址与路由选择(主机间通信)
▪ IP地址分配
▪ 最佳路径选择
▪ 拥塞控制
IP、ICMP
ARP、OSPF(OSI模型无连接/面向连接
分组/数据报(Packet) 路由器 处理跨网络数据传输
(路由选择必考)
2 数据链路层 相邻节点间帧传输
▪ 帧定界(帧头帧尾)
▪ MAC地址寻址
▪ 差错控制(CRC校验)
PPP、HDLC
以太网协议
帧(Frame) 交换机
网桥
用MAC地址通信的层
(交换机工作层级高频)
1 物理层 比特流透明传输
▪ 定义物理接口特性
▪ 比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
▪ 传输介质规范
▪电信号的编码、解码、同步(比特流-->电信号
RS-232
IEEE 802.3
比特流(Bit) 中继器
集线器
处理物理连接的底层
(常考设备工作层级)

高频易错点提醒
  1. 会话层 vs 传输层

    • 会话层:管理不同应用进程间的会话(如浏览器与服务器建立会话)
    • 传输层:管理端到端的通信(如不同主机的进程间通信)
  2. 表示层功能误区

    • 加密不一定都在表示层!
    • 应用层加密:HTTPS(在应用层加密)
    • 表示层加密:SSL的加密功能部分在表示层实现
  3. 典型协议层级归属

    • DNS:应用层协议(非网络层!)
    • ARP:网络层协议(虽然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之上)
    • PPP:数据链路层协议(常用于广域网)
  4. 数据单元命名陷阱

    • 网络层:分组(Packet)
    • 传输层:报文段(Segment)
    • 应用层:报文(Message)
      (选择题常出现"数据报"干扰项,需注意上下文)

记忆口诀

设备工作层级口诀
“物理中继器,链路交换机,网络路由器,传输是网关”

4.2 高频考点

  • 分层思想:复杂系统模块化
  • 中继设备对应层级
    •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
    •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网桥
    • 网络层:路由器
    • 网络层:网关
  • 可靠传输实现层级:传输层(TCP)
  • 流量控制:传输层(端到端) vs 数据链路层(点到点)

五、TCP/IP模型

5.1 四层体系结构

TCP/IP层级 对应OSI层级 典型协议 数据单元
应用层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HTTP/DNS 报文
传输层 传输层 TCP/UDP(TCP/IP模型无连接/面向连接 报文段
网际层 网络层 IP/ICMP(TCP/IP模型只无连接 分组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Ethernet 帧/比特

5.2 高频对比考点

对比项 OSI模型 TCP/IP模型
层数 7层 4层
服务/协议 严格区分 不严格区分
适用性 理论模型 实际应用
连接服务 网络层支持 传输层支持

六、性能指标

6.1性能指标定义与计算公式

1. 带宽(Bandwidth)
  • 定义:单位时间内网络能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单位:bps)
  • 计算
    • 理论带宽:由物理介质决定(如千兆以太网带宽=1Gbps)
    • 有效带宽:实际可用带宽(受协议开销影响,如TCP/IP头部占用)
2. 时延(Delay)
  •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 (bit)/带宽 (bps)
      

      示例:10MB文件以100Mbps带宽发送,时延= (10×8×106)/108 = 0.8s

    •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 =物理路径长度/传播速率
      

      示例:1000km光纤,传播时延=106/(2×108)=5ms

    • 处理时延:路由器/交换机处理分组的时间(通常可忽略)

    • 排队时延:分组在队列中等待的时间(取决于网络拥塞程度)

3. 时延带宽积
  • 定义:链路可容纳的比特数(反映链路容量)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单位:bit)
    

    示例:带宽1Gbps,传播时延10ms → 时延带宽积=10^7 bit(≈1.25MB)

4. 吞吐量(Throughput)
  • 定义: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 端到端吞吐量:由瓶颈链路带宽决定
    • 瞬时吞吐量 vs 平均吞吐量
5. 往返时间(RTT, Round-Trip Time)
  • 定义: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到收到接收方确认的时间
    • RTT = 2×传播时延 + 发送方的发送时延 + 接收方的处理时延
    • 关键应用:TCP超时重传时间计算(Timeout = RTT + 4×RTT方差)
6.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时间/总时间
    
  •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利用率与时延的关系

      时延=空闲时时延/(1 - 利用率)   {当利用率趋近1时,时延趋近无穷大}
      
7. 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
  • 定义:丢失分组数占总发送分组数的比例
    • 丢包原因:网络拥塞、校验错误、设备故障
    • 对TCP的影响:触发重传机制,降低传输效率

6.2高频考点总结

  1. 时延计算四大组成部分(必考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的区别)

    • 易错点:误将带宽用于传播时延计算(带宽只影响发送时延)
    • 典型干扰项:将“传播速率=带宽”(错误!传播速率≈2×10^8 m/s固定值)
  2. 时延带宽积的物理意义

    • 形象理解:链路像一条“管道”,时延带宽积是管道能容纳的“水量”
  3. RTT与有效数据传输率

    • 公式

         有效吞吐量=发送数据量/(RTT + 发送时间)
      
  4. 利用率与时延的非线性关系(选择题高频)


6.3 408考研真题案例

真题1(2012年-35)

题目
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链路带宽均为10Mbps。甲向乙发送一个3KB的报文,分成两个1.5KB的分组依次发送,忽略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求从甲发送完所有数据到乙收到全部数据所需时间。

解析

  1. 发送时延计算
    • 每个分组发送时间 = (1.5×8×103)/107 = 1.2ms
    • 总发送时延 = 甲发送两个分组时间 + 路由器转发第二个分组时间
      = 1.2ms×2 + 1.2ms = 3.6ms
  2. 答案:3.6ms

真题2(2015年-35)

题目
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10MB文件,链路带宽为10Mbps,信号传播速率为2×10^8 m/s,链路长度为1000km。忽略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求总时延。

解析

  1. 发送时延

    10×8×106 /107 = 8s

  2. 传播时延

    1000×103 /2×108 = 5ms

  3. 总时延 = 8s + 0.005s ≈8.005s


真题3(2017年-38)

题目
若TCP最大段长为1KB,拥塞窗口从1KB增长到8KB,且始终无丢包。求此过程中发送方共发送了多少TCP段?

解析

  1. 慢启动过程:窗口按指数增长(1→2→4→8KB)
  2. 发送段数:1+2+4+8=15段

6.4 总结图表

性能指标 公式/定义 单位 典型应用场景
带宽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bps 网络容量规划
发送时延 数据长度/带宽 大文件传输
传播时延 距离/传播速率 卫星通信
RTT 往返总时间 TCP超时设置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 bit 链路容量评估

七、高频考点总结

  1. OSI vs TCP/IP层级对应
  2. 各层数据单元名称(选择/填空高频)
  3. 可靠传输实现层级(传输层)
  4. 典型协议归属层级
    • HTTP/FTP(应用层)
    • TCP/UDP(传输层)
    • IP/ARP(网络层)
  5. 面向连接 vs 无连接协议
    • 面向连接:TCP、虚电路
    • 无连接:UDP、IP、数据报

记忆技巧:OSI七层模型口诀
“物联网叔会使用”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