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Python 特殊注释及其作用
1. '#!/usr/bin/python'(Shebang
2. '# -*- coding: utf-8 -*-'(字符编码声明)
3. 其他特殊注释
二、Python 中字符的存储机制
1. 计算机的最小存储单元
2. 常见字符编码方案
3. Python 中字符的存储
三、中文乱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 源文件的编码与 Python 的编码不一致
2. 编码与解码不一致
3. 终端或控制台编码问题
4. 操作系统和编辑器的编码问题
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字符编码?
五、总结
Python 是一门高效且易于使用的编程语言。它不仅具有简洁的语法和强大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对字符编码的出色支持。本文将重点讨论 Python 中几种常见的特殊注释,以及字符的存储机制和中文乱码的原因。
在 Python 中,特殊注释不仅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代码,还能直接影响代码的执行环境和字符编码的处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特殊注释:
(1)解释:Shebang 是一种特殊的注释语法,通常位于 Python 脚本的第一行,用于指定脚本应该由哪个解释器来执行。其作用是告知操作系统应该使用哪个解释器来执行脚本。
(2)作用:在类 Unix 系统(如 Linux 和 macOS)中,操作系统会根据 Shebang 指定的路径自动选择 Python 解释器。即使没有显式地用 'python'命令运行该文件,系统也会根据指定的路径执行 Python 脚本。
(3)示例:
#!/usr/bin/python
>>>print("Hello, World!")
在类 Unix 系统中,运行此脚本时,无需显式使用 Python 命令,系统会自动使用 `/usr/bin/python` 来执行。在Windows系统中无需使用这个特殊注释。该特殊注释通常多见于Linux系统。
(1)解释:该注释用于指定 Python 源代码文件的字符编码。默认情况下,Python 2.x 使用 ASCII 编码,Python 3.x 使用 UTF-8 编码。如果代码中包含非 ASCII 字符(如中文),需要明确声明字符编码格式。当Python 2.x 中出现中文时,需要使用下例特殊注释。
(2)作用:确保 Python 解释器正确解析源文件中的非 ASCII 字符,防止出现字符编码错误。
(3)示例:
# -*- coding: utf-8 -*-
print("你好,世界")
Python 中还有其他特殊注释,例如 '# TODO' 和 '# FIXME',这些注释常用于标记代码中的待办事项或问题,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后续修正。
Python 中的字符存储主要基于 Unicode编码,它能够支持全球所有语言的字符。为了理解 Python 中字符的存储方式,我们需要从计算机的最小存储单元开始分析。
计算机的最小存储单元是 位(bit),它表示信息的基本单位。多个位组合成字节(byte),1 字节 = 8 位。因此,字节是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字符的存储也是基于字节进行的,但具体存储方式取决于所使用的字符编码方案。
字符编码决定了字符如何在字节中存储,以及每个字符占用多少个字节。常见的字符编码包括 ASCII、UTF-8、UTF-16和 GBK:
- ASCII 编码:每个字符用 1 字节表示,适用于英文字符和一些控制符。
- UTF-8 编码:变长编码,英文字符使用 1 字节,中文字符使用 3 字节。
- UTF-16 编码:字符使用 2 或 4 字节表示。
- GBK 编码:主要用于中文字符,中文字符使用 2 字节表示。
在 Python 3 中,字符串使用 Unicode 编码表示。Python 使用变长编码来存储字符,字符的具体存储方式依赖于平台和 Python 版本,常见的存储方式有 UTF-32和 UTF-16。示例:
char1 = "A" # 使用 1 字节存储,ASCII
char2 = "你" # 使用 3 字节存储,UTF-8
print(ord(char1)) # 输出 65(Unicode 编码)
print(ord(char2)) # 输出 20320(Unicode 编码)
在 Python 中,字符根据其编码方式占用不同的内存空间。通过 'ord()' 函数可以查看字符的 Unicode 编码。
中文乱码问题通常是由于字符编码不一致引起的,导致 Python 在处理字符时出现错误。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 Python 2.x 默认使用 ASCII 编码。如果源文件是 UTF-8 编码,且没有在文件顶部声明编码格式,Python 2 会认为文件是 ASCII 编码,导致无法正确解析中文字符。
-Python 3.x 默认使用 UTF-8 编码。如果文件使用了其他编码(如 GBK),而没有显式声明编码,也会导致乱码。
解决方法:在 Python 文件顶部声明编码格式:
# -*- coding: utf-8 -*-
编码和解码不一致也是导致乱码的常见原因。例如,文件使用 UTF-8 编码保存,但读取时却使用了 GBK 编码,反之亦然。
# 写入文件时使用 UTF-8 编码
with open("file.txt",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你好,世界")
# 读取时使用不同编码(例如 GBK),导致乱码
with open("file.txt", "r", encoding="gbk") as f:
content = f.read()
print(content) # 输出乱码
终端的编码设置与 Python 输出的编码不一致时,也会导致乱码。例如,在 Windows 中,默认的命令行编码为 GBK,而 Python 默认输出是 UTF-8 编码。如果终端不支持 UTF-8 编码,输出就会显示乱码。
解决方法:调整终端或控制台的编码,使其与 Python 的输出编码一致。
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辑器使用不同的默认编码,可能会导致源代码文件的编码与实际读取时的编码不匹配。
解决方法:使用统一的编码格式,尽量使用 UTF-8 编码保存文件,并确保编辑器的编码设置与 Python 的编码一致。
1.计算机最早发明于美国,英语中主要就包括26个字母(大小写);所以,最终就制定了ASCII字符编码,映射了字符和字符码的关系,并使用一个字节的后七位(0-127)来存储;
2.慢慢计算机普及到西欧其他地区,发现好多字符没法识别处理;于是对ASCII进行了扩展,叫 EASCII编码;还是一个字节,但是范围从0-255;但是针对于这一块的扩充,各个厂家各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当时比较有名的CP437);最后导致互相之间没法沟通;
所以,后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制定了一个标准 ISO/8859-1(Latin-1),继承了CP437的128-159;重新定义了160-255;
3.然后到中国之后,全都乱了;汉字博大精深,一个字节肯定不够;所以,国人自己搞了一个 GB2312来存储中文,6763个汉字;(双字节,兼容ASCII)
可是,后来发现还有繁体字,藏文,蒙文,维吾尔文等语言;于是弄了一个GBK,把字体全部包括进来;
4.中国解决问题了,但是日本,韩国… …如果到时候,各有各的字符编码,那该怎样沟通?比如666,在中国代NB;在岛国代表SB,那就乱套了;
所以,统一联盟国际组织,提出了Unicode编码;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每一个字符都有对应的唯一一个字符码,这回大家都开心了
但是,针对于每个字符码,使用几个字节存储的问题,又存在几个不同的具体解决方案;比如utf8,utf-16,utf-32...所以,其实,我们讨论这边编码的时候,都是指Unicode编码
在 Python 中,特殊注释如 '#!/usr/bin/python' 和 '# -*- coding: utf-8 -*-' 在指定执行环境和字符编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理解这些注释的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代码执行环境和避免字符编码问题。
此外,Python 使用 Unicode 编码存储字符,不同的编码方式(如 UTF-8、UTF-16 和 GBK)对字符的存储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中文乱码问题通常源于字符编码不一致,通过确保一致的编码格式,并在文件读取和写入时显式指定编码,可以有效避免乱码。
理解字符编码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对于跨平台开发和处理国际化字符串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