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FFT在波束形成中的详细解释

3D FFT在波束形成中的详细解释

1. 引言

在雷达、声呐和无线通信等领域,为了从空间中获取目标或信号的方向信息,通常需要用到波束形成(Beamforming) 技术。波束形成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手段,将天线阵列(或传感器阵列)接收的多路信号进行加权和,形成对特定方向(或多个方向)的增强或抑制,从而实现对目标/信号的方位估计与检测的技术。

1.1 1D, 2D, 和 3D波束形成

  • 1D波束形成通常针对线阵(Linear Array),只关心在一个平面内(通常是方位角)的角度信息,采用一维FFT即可实现数字波束形成。
  • 2D波束形成通常针对平面阵(Planar Array),可同时关注方位角(Azimuth)和俯仰角(Elevation),可以通过在两个维度上分别做FFT或者直接做二维FFT的方式实现。
  • 3D波束形成则针对三维阵列(例如立体阵、球形阵、立方体阵等),可以在三个维度进行FFT,从而在三维空间更准确、更全面地获取目标方向。

本章要介绍的3D FFT波束形成,就是对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阵列接收信号,同时在三维维度上执行FFT,从而在空间中形成三维波束图,寻找目标所在的三维方向。


2. 为什么要使用3D FFT波束形成

2.1 快速批量获得多方向波束

  • 传统的波束形成依靠逐个方向进行“扫描”,即对每个角度方向都要乘以相应的相位加权向量,计算输出。若方向分辨率要求高,需要做大量的方向点计算,运算量很大。
  • FFT波束形成的思路是: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可以看作对等间隔相位递增的方向进行“并行”计算,所以一次FFT即可在众多方向(离散角度点)上得到输出,从而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

2.2 三维空间方向估计

如果我们的目标在三维空间中有更丰富的角度变化(例如俯仰角、方位角和可能还带有距离等),或者我们想实现更高分辨率、更精准的空间指向,就需要更复杂的阵列结构来捕捉三维信号特性,这时就需要对阵列数据做3D FFT。


3. 三维数组信号模型

在3D波束形成中,我们通常有一个三维阵列,例如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表示阵列中每个天线(或传感器)的坐标索引:

  • 第一个维度: k = 0 , 1 , … , K − 1 k = 0, 1, \ldots, K-1 k=0,1,,K1
  • 第二个维度: l = 0 , 1 , … , L − 1 l = 0, 1, \ldots, L-1 l=0,1,,L1
  • 第三个维度: m = 0 , 1 , … , M − 1 m = 0, 1, \ldots, M-1 m=0,1,,M1

对于每个天线单元,其接收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x ( k , l , m ) = s ( k , l , m ) + n ( k , l , m ) x(k,l,m) = s(k,l,m) + n(k,l,m) x(k,l,m)=s(k,l,m)+n(k,l,m)
其中:

  • s ( k , l , m ) s(k,l,m) s(k,l,m) 为目标回波(或有用信号)在对应天线处的接收信号,
  • n ( k , l , m ) n(k,l,m) n(k,l,m) 为噪声或干扰。

如果有多个目标,或者想要更多通道信息,也可以表示成向量或矩阵形式,但大致思路相同。


4. 三维FFT的基本数学公式

3D FFT(三维傅里叶变换)的离散形式可写作:

X ( p , q , r ) = ∑ k = 0 K − 1 ∑ l = 0 L − 1 ∑ m = 0 M − 1 x ( k , l , m )   e − j 2 π ( p k K + q l L + r m M ) , X(p,q,r) = \sum_{k=0}^{K-1} \sum_{l=0}^{L-1} \sum_{m=0}^{M-1} x(k,l,m) \, e^{-j 2\pi \left(\frac{pk}{K} + \frac{ql}{L} + \frac{rm}{M}\right)}, X(p,q,r)=k=0K1l=0L1m=0M1x(k,l,m)ej2π(Kpk+Lql+Mrm),
其中:

  • p = 0 , 1 , … , K − 1 p = 0, 1, \ldots, K-1 p=0,1,,K1 对应第一维(通常可关联方位角或其它空间坐标索引),
  • q = 0 , 1 , … , L − 1 q = 0, 1, \ldots, L-1 q=0,1,,L1 对应第二维(可关联俯仰角等),
  • r = 0 , 1 , … , M − 1 r = 0, 1, \ldots, M-1 r=0,1,,M1 对应第三维(可能是垂直方向、或与距离等其他维度结合)。

此公式从表面上看,只是对三维数据做离散傅里叶变换;但从波束形成的角度看,每个 ( p , q , r ) (p,q,r) (p,q,r) 的输出,就等价于对信号做了某一组特定相位加权,指向空间中某个离散方向(或某个离散波数向量)。

4.1 各维度如何对应到具体的空间角度

如果我们阵列是均匀立体阵(各单元间距相同),则在理想情况下:

  • 第一个维度对应到方位方向(Azimuth)的一系列离散角度;
  • 第二个维度对应到俯仰方向(Elevation)的一系列离散角度;
  • 第三个维度可能是高度方向,或者如果你将第三个维度用于信号的时域采样(在脉冲雷达中可能对应快时间采样、或距离单元索引)也可以。

对理想均匀阵列,假设阵元间距为 d d d,信号入射波长为 λ \lambda λ,则对应于某个FFT输出索引 ( p , q , r ) (p,q,r) (p,q,r),其指向角大致可表示为:
{ sin ⁡ θ p = p K × (一些标度因子) sin ⁡ ϕ q = q L × (一些标度因子) \begin{cases} \sin \theta_p = \frac{p}{K} \times \text{(一些标度因子)} \\ \sin \phi_q = \frac{q}{L} \times \text{(一些标度因子)} \end{cases} {sinθp=Kp×(一些标度因子)sinϕq=Lq×(一些标度因子)
或类似关系式,需结合具体阵列形状、坐标定义才能给出精确的角度映射。


5. 3D FFT波束形成的主要步骤

5.1 数据采集与前期处理

  1. 天线阵列建模:假设我们有一个 K × L × M K \times L \times M K×L×M 的三维阵列结构,并且知道各天线单元的空间位置。
  2. 信号采集:在同一时刻或一段时间内,从每个阵元得到一个离散采样后的信号 x ( k , l , m ) x(k,l,m) x(k,l,m)
  3. 校准/加窗:通常会对阵列信号进行幅相校准、加窗(如Hanning、Hamming窗等)以降低旁瓣,提高波束图性能。

5.2 执行三维FFT

  1. 对第一维(如k维)进行FFT,得到中间结果:
    X 1 ( p , l , m ) = ∑ k = 0 K − 1 x ( k , l , m )   e − j 2 π p k K , p = 0 , … , K − 1. X_1(p,l,m) = \sum_{k=0}^{K-1} x(k,l,m) \, e^{-j 2\pi \frac{pk}{K}}, \quad p = 0,\ldots,K-1. X1(p,l,m)=k=0K1x(k,l,m)ej2πKpk,p=0,,K1.

  2. 对第二维(如l维)进行FFT,对上一步结果每个 p p p m m m固定时,对 l l l做傅里叶变换:
    X 2 ( p , q , m ) = ∑ l = 0 L − 1 X 1 ( p , l , m )   e − j 2 π q l L , q = 0 , … , L − 1. X_2(p,q,m) = \sum_{l=0}^{L-1} X_1(p,l,m) \, e^{-j 2\pi \frac{ql}{L}}, \quad q = 0,\ldots,L-1. X2(p,q,m)=l=0L1X1(p,l,m)ej2πLql,q=0,,L1.

  3. 对第三维(如m维)进行FFT,对上一步结果每个 p p p q q q固定时,对 m m m做傅里叶变换:
    X 3 ( p , q , r ) = ∑ m = 0 M − 1 X 2 ( p , q , m )   e − j 2 π r m M , r = 0 , … , M − 1. X_3(p,q,r) = \sum_{m=0}^{M-1} X_2(p,q,m) \, e^{-j 2\pi \frac{rm}{M}}, \quad r = 0,\ldots,M-1. X3(p,q,r)=m=0M1X2(p,q,m)ej2πMrm,r=0,,M1.

最终得到的 X 3 ( p , q , r ) X_3(p,q,r) X3(p,q,r) 与直接使用三重和做3D FFT是等效的(分步FFT是实际算法实现中的常见做法,可以重复使用一维FFT的快速算法)。

5.3 波束图和方向定位

  • 完成3D FFT后,得到的 X 3 ( p , q , r ) X_3(p,q,r) X3(p,q,r) 是指向不同空间方向(或空间相关坐标)的“波束输出”。
  • 通常可取其幅度平方 ∣ X 3 ( p , q , r ) ∣ 2 |X_3(p,q,r)|^2 X3(p,q,r)2 来表示目标能量强度。如果此值在某些 ( p , q , r ) (p,q,r) (p,q,r) 处比较大,则对应空间中有强回波/目标。
  • 因此可以在三维坐标系中(或分别在三个维度的切片中)查看或可视化 ∣ X 3 ( p , q , r ) ∣ 2 |X_3(p,q,r)|^2 X3(p,q,r)2,就能快速判定目标的三维方向。

6. 通俗理解:为什么可以“并行”获得所有方向?

在传统(逐方向扫描)波束形成时,我们对每个方向 θ \theta θ 都要乘以对应的相位因子并累加,从而获得指向 θ \theta θ的波束输出。这样做对所有方向扫描时,需要做大量重复计算。而使用FFT时,可以把阵列信号看成离散点序列(此处是三维的离散点),离散傅里叶变换正好对应于对不同离散频率(或波数)分量进行求和、加权。由于方向波数向量在物理上对应,FFT本身就相当于做了对所有离散方向的并行加权累加——这是FFT在波束形成中大放异彩的核心原因。


7. 实际应用与注意事项

7.1 矩阵尺寸与计算复杂度

  • 进行3D FFT时,数据维度如果很大(例如 K , L , M K, L, M K,L,M 都比较大),那么计算量较为可观。幸运的是,FFT算法的复杂度是 O ( K L M log ⁡ ( K L M ) ) O(K L M \log(K L M)) O(KLMlog(KLM))(或更精确地讲是对各自维度分别做 log ⁡ K + log ⁡ L + log ⁡ M \log K + \log L + \log M logK+logL+logM),通常仍比循环扫描快很多。

7.2 阵列结构非理想性

  • 在实际系统中,三维阵列往往不是完美均匀地分布,可能是分层分块的、或者有“缺阵元”。这会导致FFT波束图不再那么整齐,需要额外的校准或插值算法。此外,非均匀阵列通常更需要采用广义的波束形成算法(如自适应波束形成、MUSIC/ESPRIT类算法等)。

7.3 旁瓣与分辨率

  • 和1D、2D波束形成一样,3D FFT波束形成会产生旁瓣。为了抑制旁瓣,可在FFT前对信号作加窗处理。
  • 分辨率与阵列孔径(三维空间中的尺寸)和信号带宽等因素相关,FFT点数本身不决定真实空间分辨率,但会影响离散角度取样的数量与间隔。

7.4 实际工程中的步骤简要

  1. 采样:在三维阵列的所有通道上获取同一时刻的离散信号。
  2. 校准:对每个通道做幅相矫正(考虑硬件差异、线缆长度不一致等)。
  3. 加窗:减少FFT后频谱(波束图)的旁瓣。
  4. 做3D FFT:对数据在三维方向上做FFT,得到空间的波束图。
  5. 检测:在三维波束图上,搜索能量峰值位置并估计目标参数(方位角、俯仰角或其他维度)。
  6. 后续跟踪:将估计到的目标方向、距离或速度信息做进一步的跟踪和处理。

8. 小结

  • 3D FFT波束形成是将传统的方向性扫描思路,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对三维离散方向的并行计算,从而极大降低了计算量。
  • 对应的3D FFT公式看似复杂,但本质与1D/2D FFT相同,只是多了一层(或多几层)维度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 在实际系统中,需要考虑数组结构、加窗、噪声、干扰等实际因素来获得更好的方位和目标检测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信息与通信,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