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模型高效部署】tensorRT_Pro深度解读:部署深度学习模型的高效方案

以下内容将对 tensorRT_Pro 项目做一个系统的介绍,包括其核心价值主要功能应用案例以及关键的示例代码(附详细解释),帮助你快速了解并上手如何基于 TensorRT 在 NVIDIA GPU 上实现高性能推理。


一、项目概述

GitHub - shouxieai/tensorRT_Pro: C++ library based on tensorrt integration

tensorRT_Pro 是由开发者 shouxieai 维护的一个 TensorRT 实践项目集合,旨在提供 在 NVIDIA GPU 上部署深度学习模型 的高效方案示例。该仓库涵盖了 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实例分割 等常见任务,通过示例代码演示如何从原始模型(如 ONNX、PyTorch)转换到 TensorRT Engine,并完成推理、后处理、可视化等全流程。

1.1 主要功能

  1. 多模型支持
    包括但不限于常见的 YOLO 系列SSDClassification(ResNet、MobileNet 等)。
  2. 高性能推理示例
    展示了如何在 FP16、INT8 等低精度模式下进行推理,充分利用 Tensor Core,提升吞吐量并降低延迟。
  3. 自定义插件(Plugin)
    当网络中包含 TensorRT 官方不支持的特殊算子时,提供了示例代码如何自定义插件并集成到推理引擎中。
  4. 详细注释与教程
    代码大部分都有详尽的注释,同时项目中的文档对部署流程、依赖环境、编译方式有清晰说明,便于快速实践。

1.2 核心价值

  1. 一站式部署范例
    该项目提供从 ONNXTensorRT EngineC++/Python 推理后处理/可视化 的完整链路示例,是一个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修改”的高质量教程。
  2. 紧跟前沿优化
    随着 TensorRT 版本更新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的推陈出新,tensorRT_Pro 也会定期添加新的示例、优化插件实现,帮助你保持对最新技术的掌握。
  3. 快速落地
    无论是想将已有 PyTorch/TensorFlow 模型部署到 NVIDIA GPU 上,还是想在特定边缘设备(如 NVIDIA Jetson)上做加速,都能从该仓库中找到思路或借鉴的代码。

二、使用流程概览

不同模型的部署流程大同小异,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环境准备

    • 安装 CUDA、cuDNN、TensorRT(版本与 GPU 驱动匹配)。
    • 克隆或下载 tensorRT_Pro 项目,阅读 README.md 获取依赖说明。
  2. 模型转换

    • 以 PyTorch 模型(.pt)或其他框架模型为起点,先导出到 .onnx 格式。
    • 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 .onnx 模型文件。
  3. 构建 TensorRT Engine

    • 运行示例中的脚本 / 程序,将 .onnx 转换成 .engine
    • 配置 FP32/FP16/INT8 模式,决定精度与性能的平衡。
  4. 推理和后处理

    • 使用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或 Python 脚本)加载 .engine 并执行推理。
    • 解析输出(如 YOLO 检测框、分类结果、分割 mask),并可视化结果。
  5. 性能分析

    • 进行延迟(Latency)与吞吐量(FPS/吞吐率)的测试,观察推理是否达标。

三、应用案例

以下以 YOLOv5 推理为例,说明如何利用 tensorRT_Pro 在 C++ 下完成从 ONNX 到推理的完整流程。

3.1 文件结构(示例)

tensorRT_Pro
├── YOLOv5
│   ├── CMakeLists.txt           // YOLOv5的编译配置
│   ├── yolov5.cpp               // 生成engine & 推理主流程
│   ├── plugins                  // 自定义插件或后处理代码
│   ├── ...
│   └── README.md                // 该模块的使用说明
├── SSD
├── Classification
├── ...
└── README.md

实际项目结构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每个模型都有独立的目录和编译脚本。

3.2 关键使用示例

3.2.1 生成引擎

YOLOv5 目录下,一般会提供一个可执行文件(例如 yolov5),可通过命令来进行模型转换和推理。典型命令如下:

# 在 YOLOv5 目录中
mkdir build && cd build
cmake ..
make -j

# 生成可执行文件 yolov5
# 先转换 ONNX -> TensorRT Engine
./yolov5 -s yolov5s.onnx yolov5s.engine

# 再用生成的 engine 进行推理
./yolov5 -d yolov5s.engine
  • -s:序列化 (serialize),将 .onnx 转为 .engine
  • -d:推理 (detect / inference)
3.2.2 示例核心代码解析

以简化的 C++ 代码片段为例,展示如何在 tensorRT_Pro 中进行推理(详细实现可参考项目内的完整源代码)。

(1) 反序列化引擎: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nvinfer1::ICudaEngine* loadEngine(const std::string& enginePath) {
    std::ifstream engineFile(enginePath, std::ios::binary);
    if (!engineFile.good()) {
        std::cerr << "Error reading engine file" << std::endl;
        return nullptr;
    }
    engineFile.seekg(0, std::ios::end);
    size_t fsize = engineFile.tellg();
    engineFile.seekg(0, std::ios::beg);

    std::vector engineData(fsize);
    engineFile.read(engineData.data(), fsize);
    engineFile.close();

    // 创建TensorRT 运行时
    nvinfer1::IRuntime* runtime = nvinfer1::createInferRuntime(gLogger);

    // 反序列化 engine
    nvinfer1::ICudaEngine* engine = runtime->deserializeCudaEngine(engineData.data(), fsize, nullptr);
    runtime->destroy();
    return engine;
}
  • 先将 .engine 文件读入内存,再通过 IRuntime->deserializeCudaEngine() 生成 ICudaEngine 对象。

(2) 创建执行上下文并推理:

void doInference(nvinfer1::ICudaEngine* engine, const cv::Mat& inputImg) {
    nvinfer1::IExecutionContext* context = engine->createExecutionContext();
    
    // 假设输入形状为 (1, 3, 640, 640)
    int inputIndex = engine->getBindingIndex("images");  
    int outputIndex = engine->getBindingIndex("output"); 

    // 数据预处理 (缩放、归一化、HWC->CHW 等)
    // 这里只演示简要流程
    cv::Mat resizedImg;
    cv::resize(inputImg, resizedImg, cv::Size(640, 640));
    resizedImg.convertTo(resizedImg, CV_32FC3, 1/255.0);
    std::vector inputData(1 * 3 * 640 * 640);
    // 将数据排布为 NCHW
    // ...

    // 分配 GPU buffer
    void* buffers[2];
    size_t inputSize = 1 * 3 * 640 * 640 * sizeof(float);
    size_t outputSize = /* 根据实际网络输出大小做判断 */;
    cudaMalloc(&buffers[inputIndex], inputSize);
    cudaMalloc(&buffers[outputIndex], outputSize);

    // 拷贝到 GPU
    cudaMemcpy(buffers[inputIndex], inputData.data(), inputSize, cudaMemcpyHostToDevice);

    // 推理执行(异步或同步)
    context->enqueueV2(buffers, 0, nullptr);

    // 拷贝输出到CPU
    std::vector outputData(outputSize / sizeof(float));
    cudaMemcpy(outputData.data(), buffers[outputIndex], outputSize, cudaMemcpyDeviceToHost);

    // 后处理(解析检测框、NMS等)
    // ...

    // 释放资源
    cudaFree(buffers[inputIndex]);
    cudaFree(buffers[outputIndex]);
    context->destroy();
}
  • 先把数据准备成 NCHW 格式的 float 数组,再拷贝到 GPU。
  • 通过 enqueueV2CUDA 流 上执行推理。
  • 最终拿到输出结果后,做 后处理(解码网络输出,得到检测框、分类分数等)。

四、核心优势与实践建议

  1. 丰富的示例模型

    • 你可以在同一个仓库里找到多种网络(YOLO、SSD、分类、分割等)的示例代码,不同项目间的编译和使用方式类似,便于横向对比和扩展。
  2. 多精度支持

    • 通过配置 FP16/INT8 等,可以大幅提升推理速度,特别在 Tensor Core 上的加速效果明显,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苛刻的场景。
  3. 可移植性与扩展性

    • 代码主要基于 CMake 构建,可在 UbuntuWindowsJetson 等环境编译(需要留意依赖版本)。
    • 如果你的网络有自定义算子,可以参考项目中的 plugin 写法(C++ + CUDA Kernel)。
  4. 学习曲线相对平滑

    • 项目使用了比较直观的目录结构和注释,即使对 TensorRT 不熟悉,也能跟着示例循序渐进地了解和实践。

五、总结

tensorRT_Pro 作为一个 开源的 TensorRT 部署示例集合,为开发者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模板,用于在 NVIDIA GPU 平台上 快速、高效 地部署深度学习模型。其核心价值在于:

  1. 覆盖面广:从检测、分类到分割,均有示例,满足常见视觉任务部署需求。
  2. 高性能落地:集成了 TensorRT 的各种优化能力(FP16/INT8、插件等),真正做到性能最大化
  3. 易用性:完善的注释和文档,让你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从 ONNX 到推理的完整过程。

如果你正寻找一套 C++ 端 / Python 端 的高性能推理解决方案,或想将现有的深度学习模型 迁移NVIDIA GPU 以实现低延迟、高吞吐量,那么 tensorRT_Pro 将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项目。

哈佛博后带小白玩转机器学习】 哔哩哔哩_bilibili

总课时超400+,时长75+小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哈佛博后带你玩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tensorRT_Pro,TensorRT,高性能推理,机器学习,模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