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 Native 新架构,前端开发框架

JS thread会先对其序列化,形成下面一条消息

UIManager.createView([343,“RCTView”,31, {“backgroundColor”:-16181,“width”:200,“height”:200}])

通过Bridge发到ShadowThread。Shadow Tread接收到这条信息后,先反序列化,形成Shadow tree,然后传给Yoga,形成原生布局信息。

接着又通过Bridge传给UI thread。

UI thread 拿到消息后,同样先反序列化,然后根据所给布局信息,进行绘制。

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到三个线程的交互都是要通过Bridge,因此瓶颈也就在此。

Bridge三个特点:

  1. 异步。这些消息队列是异步的,无法保证处理事件。

  2. 序列化。通过JSON格式来传递消息,每次都要经历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开销很大。

  3. 批处理。对Native调用进行排队,批量处理。

异步设计的好处是不阻塞,这种设计在大部分情况下性能满足需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出问题,比如瀑布流滚动。

当瀑布流向下滑动的时候,需要发请求给服务端拿数据进行下一步渲染。

滚动事件发生在UI thread,然后通过Bridge发给JS thread。JS thread 监听到消息后发请求,服务端返回数据,再通过Bridge返回给Native进行渲染。由于都是异步,就会出现空白模块,导致性能问题。

从上面可以看出,性能瓶颈主要是存在JS线程和Native有交互的情况,如果不存在交互,RN的性能良好。

因此,对于RN的优化,主要集中在Bridge上,有下面3个原则:

  1. JS和Native端不通信。最彻底的方式,消息不走Bridge。

  2. JS和Native减少通信。在两端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尽量通信减少次数。比如多个请求合并成一个。

  3. 较少JSON的大小。比如图片转为Base64会导致传输数据变大,用网络图片代替。

RN里面可以通过MessageQueue来监听Bridge通信,主要代码如下

import MessageQueue from ‘react-native/Libraries/Bat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4年程序员学习,react,native,架构,reac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