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逐梦之旅(《机器治国》小说连载)

童年启蒙

阿拉宁波余姚有个后生,叫黄星星。他从小就对机器人着迷得不得了。十岁那年的一个夜晚,黄星星像平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换频道,突然看到一个科技纪录片。里面有个国外的实验室,几个小机器人在展示各种本领,其中一个翻跟头的小机器人动作十分娴熟。黄星星眼睛瞪得老大,一动不动,仿佛被施了定身法,那个画面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从那时起,机器人的种子就在他心底种下了。

学术探索

黄星星逐渐长大,读硕士时,他常常整日整夜待在学校那间堆满零件和书籍、转身都困难的实验室里。他眉头紧锁,手里摆弄着各种零件,一心想着如何做出一个独特的机器人。“那时候,我们没什么钱,又一心想做出点成绩。就琢磨着,能不能用简单又便宜的方法,做出运动性能还不错的机器人呢?” 黄星星心中这样想着,眼神里透着一股倔强。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黄星星终于有了灵感。他决定用盘式无刷电机,并自己开发电机系统板。那段时间,他几乎废寝忘食,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终于,一个名为 x 道格的机器人在他手中诞生了。看着这个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作品,黄星星嘴角上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整个研发过程,总共就花了一两万块钱。” 黄星星回忆起那时,眼里满是感慨。

创业起步

2015 年,黄星星带着 x 道格去上海参加比赛,幸运降临。比赛现场人山人海,各种先进的机器人在展示区争奇斗艳。黄星星带着略显简陋的 x 道格站在角落里,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当 x 道格在赛场上灵活地做出一系列动作时,现场的人都发出了阵阵惊叹。最终,x 道格获得了二等奖,还赢得了 8 万块奖金。“宣布获奖的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那 8 万块奖金,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是我 2016 年创业开公司的启动资金。” 黄星星握紧拳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瞬间。

公司成立后,黄星星和团队租了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机器人零部件和实验设备。他们一心投入到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研发中。

面对质疑

在研发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我们发现,现在的那些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应用到机器人上问题很多。” 黄星星皱着眉头,和团队成员围坐在堆满资料的会议桌前讨论,“机器人要在实际环境中工作,必须能感知重力、摩擦力等,仅靠现有的模型根本不行。”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脸上满是愁容。

与此同时,行业里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在一场行业研讨会上,机器人领域的资深专家李教授听完黄星星关于具身智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想法后,轻轻摇了摇头,站起身,表情严肃地说:“黄星星,你说靠具身智能实现 AGI,我觉得不太靠谱。AGI 是什么?那是要让机器像人一样,拥有通用的智能,能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仅靠让机器人用身体去感知世界,怎么能实现 AGI 呢?” 李教授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引发了一阵交头接耳的议论声。

黄星星却毫不慌张,站起身,微笑着回应:“李教授,您的质疑有道理。但您看,人类的智能就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机器人如果能通过具身智能,即通过身体去感知物理世界,就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就拿我们公司研发的机器人来说,实践中发现具身智能能弥补现有模型的缺陷,让机器人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黄星星一边说着,一边用手里的笔在白板上画出机器人感知世界的示意图,试图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他的观点。

技术跨越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逐渐发展壮大,黄星星的目光又投向了人形机器人领域。其实,黄星星几年前就曾在大学宿舍里制作过一个小型人形机器人。宿舍空间狭小,堆满了零件和工具。黄星星花了 200 块钱,满心欢喜地做出了那个人形机器人。可当他启动机器人的那一刻,心都凉了半截。“那机器人动作僵硬,反应迟钝得要命,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黄星星无奈地摇了摇头,“那次经历让我对当时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和商业化失望透顶,所以过去很多年,只要有人问公司做不做人形机器人,我都直接拒绝。”

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司的实验室里,黄星星看到许多实验室用他们公司的机器狗进行 AI 开发,心中感慨万千:“强化学习技术发展得太快了,带来了许多惊喜的成果。”2022 年底,GPT 的出现犹如一颗炸弹,在科技领域掀起了巨大的波澜。“GPT 出现后,大家对 AI 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更有信心了。” 黄星星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于是,2023 年初,我们决定开始做人形机器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里灯火通明,黄星星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2023 年,他们终于推出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在新品发布会上,当机器人展示出强大的动力性能时,现场掌声雷动。“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黄星星激动地与团队成员们拥抱在一起。2024 年 5 月,第二款人形机器人的工程机发布,不久后,量产版本也问世了。“这机器人虽然只有 1.3 米高,但无论是外观、动力性能、关节灵活性还是产品完成度都非常高。” 黄星星自豪地向客户介绍,“我们有信心在年底大规模量产。”

行业登顶

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意见依旧不断。在一次国际科技交流会议上,美国的 AI 专家约翰站起身,双手抱在胸前,大声说:“黄,我认为解决机器人在物理世界应用问题的关键是数据。只要数据足够多,用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就能理解物理世界。” 约翰的声音充满自信。

黄星星微微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回应道:“约翰,数据固然重要,但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以及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也至关重要。就像我们公司去年发布的工业级四足机器人,负载能力和续航能力都很强,能适应大部分工业场景。如果没有合理的硬件设计和控制算法,数据再多也无法高效完成任务。” 黄星星的声音坚定有力,眼神中透着对自己观点的坚持。

面对李教授对构建世界模型实现 AGI 的质疑,黄星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实现这个目标困难重重,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李教授,您说得没错,实现世界模型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探索。通过多学科融合,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突破。” 黄星星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那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就在这时,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陈博士站起身,推了推眼镜,说:“黄星星的观点与我们神经科学的研究不谋而合。大脑和身体是相互关联的,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存在幻觉,就是因为与物理世界脱节了。” 陈博士的话为黄星星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黄星星带领团队一路克服了各种质疑。在公司的实验室里,他们不断尝试新的算法,改进硬件设计。为了解决机器人在数据采集、动作切换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常常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终于,他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了更多领域,如医疗、救援、工业生产等。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黄星星的公司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逐渐崭露头角。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优化,黄星星的公司终于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巅峰。正如黄星星当初所预料的,在明年年底之前,他们公司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做出通用型机器人 AI 模型的团队。

黄星星站在公司的落地窗前,望着外面繁华的城市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也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会在等待着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七章 逐梦之旅(《机器治国》小说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