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聊聊Fab(芯片制造厂)中,技术与销售之间的爱恨情仇。
先提个问题:
假如明天一早,你们公司产品用的原材料从地球上绝迹,再也生产不出来了。那,公司里的人,哪些能迅速找到下家,适应新行业?
交代完问题,开始正文》
外企问:你们那的销售和技术关系咋样?是不是也天天互掐?
我说:差不多,做技术的人和做销售的人容易互相鄙视。
技术觉得销售光靠嘴皮子,啥也不懂;
销售觉得技术是书呆子,不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逻辑。
两种情况我都见过。
一次是在开水间,接水的时候,听到旁边的销售主管在训他的小弟“读书读傻啦?”。
另一次在测试间,干活的间隙,大家闲聊。工程师A抱怨市场找他要一个报告,昨天才告诉他这事,今天下午就得出。骂了几句,说市场那帮人不就是动动嘴皮子吗,谁不能干啊。
外企说:你怎么说的?
我说:笑了笑,没说话。
其实我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我慢慢接受了一种观点——完成从0到1的人很厉害,完成从1到100的人更厉害。
从0到1,就是研发了。我喜欢这工作,创造新的东西能让我快乐。但,得承认,这是相对单纯、没那么勾心斗角的事情,换句话说,是对物的工作。
从1到100,是将新发明量产并商业化的过程,这是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事情。你需要协调成百上千的人力资源,需要平衡各参与方的利益,说白了,是对人的工作。
这是两种逻辑,学术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
学术的目标是求真,是扩展人类的知识边界,无论这扩展是否有商业价值。
很多至关重要的创新,影响了千万人的生活。
但,大部分的创新,其实都是粑粑雕花。只是为了学位、职称或好奇心,搞出来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商业的目标是盈利,像芯片,一种新产品能够被客户接受,得到推广,最大的原因就是节省成本。
新产品抢占市场,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买卖双方都能赚到钱,才能推进。
而销售,就是从1到100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和人打交道。
各色人等见得多了,自然就会觉得,整天跟物打交道的技术人员都是一帮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了。
其实,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从事交易服务的人本就会越来越多。
一家规模不大的洗衣机厂,都得在全国各大城市安排销售、维修团队,更不用说芯片这样的高端工业品了。
外企说:按这个分类,我也属于跟物打交道的工作,也要被销售鄙视了。
我笑着说:那也没关系,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最重要,我就不喜欢经常出差见人,那就专心搞技术呗。
但得承认,销售这个岗位的性质注定了,他们的视野要比一般技术人员更广。
比如芯片行业,主要用的半导体材料就那么几种。
假如明天一早,我们公司产品用的这种材料从地球上绝迹,再也生产不出来了。
那公司的这些人,哪些能迅速找到下家,适应新行业?
我猜那些销售人员,大部分都能很快调整好心态,找到热门的新行业,投身其中。
而技术人员,大部分就得经历一个痛苦的适应期,他们必须接受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在就业市场上大幅贬值的事实,选择一个邻近的领域,从头学起。
说白了,技术人员的价值,是附着在研究对象之上的。
研究对象商业价值高,能赚大钱,技术人员的身价才会跟着水涨船高。如果研究对象消失了,技术人员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销售这岗位不一样,在优秀的销售眼里,万物皆可交易。他们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比如芯片,无论是硅基IGBT,还是氮化镓HEMT,或是碳化硅MOSFET,销售不用钻研各种芯片的运行原理,只需要知道每种芯片的性能优势、应用场景和制造成本,为拜访客户积攒足够的子弹就行。
频繁的对外交流必然会扩展他们的眼界。哪种芯片的市场份额剧增,哪种芯片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这些信息天然地离他们最近,因为他们直接接触芯片使用方。
这种信息优势让他们不容易被忽悠。而技术人员,容易在囿于一地的疲惫工作中,只顾低头拉磨,忘了抬头看天。
外企说:你这家伙,应该算个技术异类了。
我说:我的追求是,肉体上躬身入局、思想上置身事外,既是行动者,也是观察者。
通过工作,与各种人建立连接,这是为稻粱谋,是精神生活得以延续的物质保障。
但不能深陷其中,不能让那些无意义的琐事填满了头脑,迷失了方向。
所以要时时提醒自己,以俯瞰的视角,观察周遭的人来人往,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逻辑。
搞技术的,也未必不能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依我看,只是森林里分出的两条路而已,行到水穷处,殊途同归。
关注@晏小北,聊聊芯片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