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国产数据库架构、应用场景及其存储适配

【摘要】随着国产数据库在国内金融业的逐步普及应用,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系统需要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国产数据库替代原有Oracle数据库,本文主要从国产数据库的存储架构以及场景应用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提供国产数据库存储应用选型思路建议。

1. 国产数据库的市场格局,技术背景以及发展格局  

1.1 国产数据库的发展情况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用于建立、使用、操纵和管理数据库,与数据库共同组成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向下调用底层硬件资源,向上支撑应用业务,是三大基础软件之一,更是计算机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数据库发展出多种技术路径。按照数据模型、业务负载特征、部署方式、适配硬件架构,数据库可分为多种类型。数据模型决定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以及数据的存储,组织和操作方式,是最重要的要素。

从全球视野来看,数据库发展起源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关系型数据库模型首次出现,面世后在使用中因其对于逻辑模型的高度描述能力进入大众视野,如IBM公司的DB2以及甲骨文公司的Oracle。20世纪末,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得到广泛应用,Oracle、IBM等商业化数据库也随之到了蓬勃的发展。而在中国, Oracle、IBM、Microsoft、SAP四家传统厂商的产品曾一度占据国内商业数据库市

你可能感兴趣的:(综合技术探讨及方案专栏,智能信息系统与结构理论专栏,数据库架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