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定义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提供了一种方法,使得可以顺序访问一个集合对象中的元素,而无需暴露集合对象的内部结构。通过迭代器模式,客户端可以通过统一的接口遍历容器中的元素,无论容器的具体实现如何。

特性

  • 迭代器接口:定义了对容器对象进行遍历的公共接口,通常提供 next()、hasNext()、currentItem() 等方法。
  • 容器对象:包含一个可以被迭代的集合(如数组、列表、队列等)。
  • 客户端:通过迭代器接口来遍历容器对象中的元素,而无需直接操作容器的结构。

场景

适用场景:

  • 需要遍历集合中的元素:当你需要访问集合中的元素,但不希望暴露集合的具体实现时,迭代器模式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 容器对象结构复杂:当容器对象的结构非常复杂(如双向链表、树形结构等)时,迭代器模式可以帮助简化遍历过程。
  • 多个遍历方式:当你希望为同一个集合提供不同的遍历方式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迭代器实现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 容器元素的遍历需要与集合分离:当你希望容器的内部结构与遍历操作解耦时,迭代器模式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应用场景

  • 遍历数据结构:如链表、树、图等数据结构的遍历。
  • 数据库查询结果的遍历:对于从数据库中查询出的数据集,迭代器可以作为访问这些数据的方式。
  • UI组件的遍历:在GUI系统中,容器对象(如面板、列表等)中的元素需要被逐一遍历并操作。

类设计

迭代器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角色:

  1. Iterator(迭代器):定义了遍历集合的接口,通常包含 hasNext()、next() 等方法。
  2. ConcreteIterator(具体迭代器):实现了 Iterator 接口,提供具体的遍历逻辑。
  3. Aggregate(集合接口):定义了集合的接口,通常包含 createIterator() 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实例。
  4. ConcreteAggregate(具体集合):实现了 Aggregate 接口,提供一个集合对象和相应的迭代器。

代码实现解析

我们通过设计一个 集合类(MyList)迭代器(MyIterator) 来演示迭代器模式。在这个示例中,MyList 是一个容器,MyIterator 是迭代器,它将用于遍历集合中的元素。

1. 定义迭代器接口(Iterator)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 迭代器接口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Iterator {
public:
    virtual bool hasNext() = 0;  //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
    virtual T next() = 0;        // 获取下一个元素
    virtual ~Iterator() {}
};

  • Iterator 是迭代器接口,定义了遍历集合的两个关键方法:hasNext() 和 next()。
2. 定义集合接口(Aggregate)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Aggregate {
public:
    virtual Iterator<T>* createIterator() = 0;  // 创建迭代器
    virtual ~Aggregate() {}
};

  • Aggregate 是集合接口,定义了一个方法 createIterator(),该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
3. 定义具体迭代器(ConcreteIterator)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MyIterator : public Iterator<T> {
private:
    vector<T>& data;
    int index;

public:
    MyIterator(vector<T>& data) : data(data), index(0) {}

    bool hasNext() override {
        return index < data.size();
    }

    T next() override {
        if (hasNext()) {
            return data[index++];
        }
        throw out_of_range("No more elements");
    }
};

  • MyIterator 是具体迭代器,继承了 Iterator 接口,实现了遍历集合的方法。
  • hasNext() 判断当前索引是否小于集合的大小。
  • next() 返回当前索引位置的元素,并递增索引。
4. 定义具体集合类(ConcreteAggregate)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MyList : public Aggregate<T> {
private:
    vector<T> items;

public:
    void addItem(const T& item) {
        items.push_back(item);  // 向集合中添加元素
    }

    Iterator<T>* createIterator() override {
        return new MyIterator<T>(items);  // 返回一个迭代器
    }
};

  • MyList 是具体集合类,提供了 addItem() 方法向集合中添加元素。
  • createIterator() 方法返回一个新的 MyIterator 对象,允许客户端遍历集合中的元素。
5. 客户端调用
int main() {
    MyList<int> list;
    list.addItem(1);
    list.addItem(2);
    list.addItem(3);

    Iterator<int>* iterator = list.create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cout << iterator->next() << " ";  // 依次输出集合中的元素
    }
    cout << endl;

    delete iterator;  // 释放迭代器内存
    return 0;
}

6. 输出结果
1 2 3
  • 在客户端代码中,首先创建了一个 MyList 类型的集合,并向其中添加了元素。
  • 然后通过 createIterator() 创建了一个迭代器对象,使用迭代器逐个遍历并输出集合中的元素。

迭代器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化遍历过程:迭代器模式为遍历集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隐藏了集合的实现细节,简化了遍历过程。
  • 解耦:集合对象和客户端的遍历逻辑解耦,客户端不需要关心集合的内部结构。
  • 支持多种遍历方式:可以为同一个集合对象提供不同的遍历方式,如顺序遍历、倒序遍历等。

缺点

  • 增加了类的数量:为了实现迭代器模式,需要为每个集合定义一个对应的迭代器类,可能导致类的数量增加。
  • 性能开销:对于某些简单的集合类型(如数组),使用迭代器模式可能会引入不必要的性能开销。

场景

适用场景:

  • 容器元素的遍历:当需要遍历容器中的元素时,尤其是当容器类型复杂(如链表、树、图等)时,迭代器模式能够简化遍历的过程。
  • 多种遍历方式:当同一个容器需要支持多种遍历方式(如顺序遍历、逆序遍历、深度优先遍历等)时,迭代器模式可以为不同的遍历方式提供独立的迭代器。
  • 不暴露容器内部结构:当你不希望客户端直接操作容器的内部结构时,可以通过迭代器模式来控制访问方式。

编程相关的案例:

  1. 文件遍历:在处理文件系统时,可能有多种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件、图片文件等),通过迭代器模式可以为文件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遍历接口,使得不同类型的文件都可以被统一遍历。
  2. 数据库查询结果遍历:从数据库查询结果中提取数据时,使用迭代器模式可以避免客户端直接操作查询结果集,使得数据的遍历更加简洁。
  3. UI组件遍历:在GUI框架中,窗口可能包含多个子组件(如按钮、文本框等),通过迭代器模式可以统一遍历和处理这些子组件。

总结

迭代器模式通过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来遍历集合中的元素,使得客户端不需要关心集合的具体实现。它简化了容器元素的访问过程,增强了容器和客户端之间的解耦性。迭代器模式适用于需要遍历复杂数据结构、支持多种遍历方式且希望避免暴露内部实现细节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迭代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