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2月21日-23日
地点:中国杭州
官网:http://www.ic-gaiis.org
2025年第二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将于 2025年2月21日-23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最新研究展开,紧密聚焦AI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剖析信息安全核心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安全:生成式人工智能通常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确保这些数据在收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是关键。
知识产权保护: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明确规范。
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可能用于分析个人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遵循隐私保护原则,防止数据泄露。
防范恶意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能被用于生成虚假信息、网络攻击等恶意行为,需要采取措施防范。
主席
Prof. Dong Xu,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SA (AAAS Fellow, AIMBE Fellow) (H-index: 84)
姚信威教授,浙江工业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
吴小俊教授,江南大学 (H-index: 64)
Prof. Azlan Mohd Zain,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Malaysia (H-index: 38)
陈志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H-index: 34)
Prof. J.M.Corchado,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H-index: 112)
出版主席
Prof. Nagaraja G.S, RV College of Engineering, India(IEEE Senior Member)
宣传主席
陈雷 副教授,山东大学
|
张磊教授,重庆大学(国家级青年人才,IEEE Senior Member,H-index:71) 张磊,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人社部第三批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年度科学影响力”双榜单。主要研究多模态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鲁棒机器学习、大模型高效迁移、视觉-语言大模型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1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谷歌学术显示引用过万次,发明专利近20项。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等奖项。目前是IEEE 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担任国内外多个期刊编委 |
Prof. Azlan Mohd Zain,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Malaysia(H-index: 38) Azlan Mohd Zain目前是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计算学院工程学院的教授。他也是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的主任。作为一名学术人员,他成功指导了25多名研究生,并获得了20多项研究资助,以支持研究生。他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他曾受邀在五次以上的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旨发言人,在多个委员会任职,并在三种国际期刊的编委会任职。 |
|
胡亮教授,同济大学 胡亮,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上海海外 高层次人才,国家海 外 高层次青年人才。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推荐系统、人机协同、数据科学、隐私计算,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技术。发表超过10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包括WWW、IJCAI、AAAI、ICDM、TOIS、TKDE、NeurIPS、ICML等。在众多高水平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JCAI、AAAI、ICDM、CIKM、KDD、CVPR等)担任程序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十余个著名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相关的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包括ACM CSUR、IEEE TKDE、ACM TOIS、IEEE TPAMI等。以联席主席身份在IEEE ICDM、DSAA等多个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上组织了关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推荐系统的多个研讨会和特别专题在IJCAI、AAAI、KDD、SIGIR、ICDM、WWW等多个顶级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会议上,进行了近10个关于智能推荐系统的专题报告(Tutorial)。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
期刊名称:Human-Centric Intelligent Systems (HCIN)
期刊简介:Human-Centric Intelligent Systems(HCIN) 是一本完全开放获取的国际期刊,致力于传播关于以人为本的智能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其所有理论和实践应用,同时提供关于以人为本计算和分析的前沿理论与算法见解。
范围:以人为本的 AI;以人为本的数据和管理;信息传播和建模;扩散源识别和网络分析;社会影响力分析;社区检测和动态、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检测;用户建模、个性化和推荐;负责任的 AI、公平性和可解释性。
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应用
计算机视觉
视觉识别
模式识别
强化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生成建模技术
语言预训练
视觉预训练
联合预训练
自回归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法使用
信息和隐私保护
入侵检测技术
安全检测和监控技术
解密和加密技术
其他信息见官网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当前技术领域一个热点话题。生成式AI主要是指能够生成新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等)的人工智能技术,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像我这样的语言模型(如GPT系列)和图像生成模型(如DALL·E)。这些技术有很多应用场景,包括内容创作、数据增强、自动化等,但它们也带来了新的信息安全挑战和风险。
生成式AI可能带来一些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尽管存在风险,生成式AI也可以在信息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由于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领域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防护措施:
为了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总之,生成式AI与信息安全密切相关,既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安全工具和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课题。